在古代,有许多智勇双全的军师,但提到最为著名的两位,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无疑在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元末明初的刘伯温。刘伯温与朱元璋之间的种种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常常弑杀开国功臣。然而,在他这场大规模的清洗行动之前,常常会流露出他的杀意。在众多的朝臣中,刘伯温似乎是唯有那个能够真正洞悉他的谋士。
▲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示意图/来源:百科词条)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刘伯温受到了朱元璋的高规格礼聘。当时,他向朱元璋上奏了一篇《时务十八策》,以其卓越的才智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最终被委任为首席谋士。刘伯温根据当时的局势,为朱元璋制定了双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朱元璋立刻采纳了这一方案,并成功地逐个击败了如陈友谅、张士诚等敌手。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许多战略建议,从而得以战胜敌人。(示意图/来源:百科词条)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的正月,朱元璋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初立之时,朝中最大权势的团体便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然而朱元璋极为忌惮势力过于集中的局面。为此,他故意纵容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崛起,从而使两者相互牵制,达到朝局的平衡。然而,当朱元璋开始对淮西集团的人马加以清洗之后,浙东集团亦不再安全,朱元璋开始暗中准备“处理”刘伯温。
刘伯温(刘基),不仅以天文和兵法见长,智计过人。他辅佐朱元璋创建了天下,朱元璋多次称赞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流传着“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一统江山”的说法。显然,像刘伯温这样的智者和名臣在朱元璋的眼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他心中也明白,若不先发制人,朱氏子孙将难保其根基。
▲刘伯温以其深厚的兵法和睿智为国家服务。(示意图/来源:百科词条)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在不断加剧,加上胡惟庸在旁煽动,于是他下旨要铲除刘伯温。次日上朝,朱元璋蓄意兴师问罪,然而刘伯温恰好迟到。朱元璋便借机询问他为何迟到,刘伯温却说道自己有一个字写不好,因此来得晚。听闻此言,朱元璋忍不住好奇,刘伯温博学多才,怎么会有字写不出来呢?于是他问刘伯温:“哪个字?” 刘伯温回答:“区区赦字耳。”朱元璋一时间明白了,这是个展示自己文化涵养的良机,虽然平日不常写,但还是能写得出来。他便挥毫写下“赦”字,并命人递给刘伯温。出乎意料的是,刘伯温当即跪下道:“谢陛下赦免臣之罪过”。
▲刘伯温选择隐退,归隐山林,不再插手朝政。(示意图/来源:百科词条)
听到刘伯温的谢恩之声,朱元璋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中了刘伯温的圈套,这个“赦”字正好将他放在了一个为难的位置。然而,作为一国之君,在大臣面前他不得不捡起脸面,因而在朝堂之上不再对刘伯温追责。之后,刘伯温主动辞去了所有职务,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青田,远离政坛。但尽管他躲过了这一劫难,最终却依然没能逃脱朱元璋的杀戮。
▲最终,刘伯温也未能逃脱朱元璋的致命一击。(示意图/来源:百科词条)
参考资料:《刘伯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