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电池这个外号,是由杨得志上将特意为郑维山将军所起。这个称呼形象地描绘了郑维山干瘦的身材,却又充满活力。他以其独特的指挥才能,成为华北我军的杰出指挥员之一,其中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为第三纵队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动力。
一、干电池的战略思维
在1947年6月,郑维山正式接任整编后的第三纵队司令,负责辖下的7、8、9旅。郑维山对集中兵力作战的理解,与黄永胜有些共鸣,但他表达得更加婉转,考虑得更加全面。黄永胜则更倾向于避免集中兵力,以应对各方的挑战,似乎想要摆脱根据地的束缚,充分体现伟人关于不拘泥于一城一地得失的思想。然而在解放战争之初,真的可以如此轻易地抛弃根据地吗?
郑维山的看法则更为深邃,他指出,晋察冀军区将9个野战纵队划分为两面,第一野战军的4个纵队负责对抗傅作义及北平的国军,主要任务是保护张家口这一核心解放区。而第二野战军5个纵队则守护平北、冀东和热河,旨在抵御国军的进攻,并协助我军抢占东北地区。郑维山对这一部署进行了评价,认为这是分兵御敌,显得比较保守和被动。但从晋察冀军区所肩负的任务来看,这样的安排又是必要且合理的。这一论点出自郑维山中将的作战笔记《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虽然他指出两者各有利弊,似乎不偏向任何一方,但笔者认为,郑中将的话中自有深意,潜藏的未尽之意并未完全表达出来。
要深入理解这两位军官的观点,必须全面而细致地分析。黄永胜的评价文是其子发布的传记,发表于2010年,那时晋察冀的主要领导者已经去世,对当年的事情没有太多顾忌。而郑维山的笔记则是在许多当事人在世的情况下所撰写,字里行间隐藏了许多顾虑和不可言说的心情。
通过这些,我们得以看出郑维山对事实的珍视与尊重,尽管他在当时的环境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心情似乎有些沉重。郑维山所揭示的困难,也是当时聂帅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保住张家口这一核心解放区,关乎部队的生存,必须处理妥当。然而出兵热河,支援东北,又是中央所下达的政治任务和战略扩展的要求,拒绝这项任务又不行。因此,郑维山不得不采取分兵的策略。聂帅的应对显得被动且受限,而黄永胜将军的态度则显得自由奔放,然而他考虑的却不够周全。郑维山的思考带有探索的意义,除了采取分兵和机动战术的方式,是否还有其他的中间路线可供选择?
显然,有的。1946年,晋冀鲁豫和华中军区普遍面临类似的形势。然而这两个军区的表现相对较为出色。刘邓的主力始终在冀鲁豫地区展开机动战,曾一度突破陇海铁路,攻至淮北的重要城市亳州。这样既保住了核心根据地,又发起了针对国军重兵把守城市的攻击,例如临浮战役、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等等。在野战中,还打出了如定陶战役和羊山集战役(该战役时间较为宽泛,发生在1947年7月,值得一提的是完全歼灭了一个国军整编师的精彩战例)。
刘邓的野战主力只有6万多(2、3、6、7纵,1纵在晋察冀,4纵协调晋绥作战),相较于晋察冀部队,数量要少得多,且同样面临两个方向国军的压力,但他们依然表现优异。
刘帅的指挥思路并非是完全抛弃根据地,而是妥善利用太行山和太岳等老根据地;也并非是死守,而是在鲁西南巧妙地应对国军人数十倍的攻击,凭借灵活的战术让敌军无从施展。在龙凤战役中,他以相当于敌方兵力的兵力与邱清泉的第5军和胡琏的整编11师正面交锋,类似的战例还有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坚守迎击新1军、新6军和71军,以及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对阵敌方5、11、74师的情况。虽然形势不尽相同,但刘邓等人都能在逆境中寻找不同的方法,这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面对时势,他们主动应对,而非被动回击。
二、第三纵队的成色
冀中部队组建了5个旅,分别是杨成武纵队的11、12、13旅和黄寿发纵队的1、2旅,这两个纵队分别隶属于第一和第二野战军。对此,或许会有一些疑惑。
在9个野战纵队中,它们总体上被划分到两个野战军,一个负责东部,另一个负责西部,这种现实需求显而易见。但同一种军区的野战纵队却要分成两个方向,究竟因何而起?
也许与地理位置有关,冀中军区的东西方向各有接壤之处,类似于冀晋纵队的划分。但从冀中两个纵队的领导层配置来看,似乎聂帅并不是按照两个独立纵队的考虑来成立的。杨成武纵队的领导班子由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副参谋长陶汉章构成;黄寿发纵队则由副司令员黄寿发、副政委帅荣、参谋长刘秉彦、政治部主任谭冠三组成。李志民不久后便被任命为纵队政委。
这样的配置更像是一个整体的领导班子被划分为两部分,执行两个方向的任务,而在时机成熟之际,再重新整合成一个强大的纵队。整编后,聂帅特别青睐于将从延安来的教2旅的5团、独立团(原属于晋察冀部队)编入第三纵队。杨成武则倾情指挥,从陈正湘纵队调来一个训练成熟的旅。在此番精心操作下,第三纵队的底子从几乎全是新兵、游击队的状态加厚了许多。
到1947年初,人员逐渐到位,虽然已具备一个大型纵队的规模,但在质量上仍旧不足以称强。众所周知,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 指挥员具备的军事素养。
2. 正规化的组织能力。
3. 科学的战略战术训练。
4. 供应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
5. 部队内部的凝聚力、士气、关系和协同作战的熟练度。
6. 充足且多样化的战斗经验和其他因素。
杨成武上将在回忆当年第三纵队作战时,是极力争取为部队争取打大同集宁的任务,以此锻炼部队。冀中军区的重建是由于日军的残酷打击,主力撤离后几乎从零开始建立起来,因此各种支援条件都极其薄弱。在这期间,部队的主力大多是新招募的士兵或地方县大队,质量令人堪忧。
当时的部队没有统一的军装,作战经验匮乏,几乎是从零开始摸索,尤其缺乏攻坚战和运动战经验。面对强大的敌人,无疑很难取得优异的战绩。例如,杨成武提到过一个团的指挥所因为触雷而导致大半指挥人员遇难,这无疑是触目惊心的教训。团指挥所是两千多人的指挥中枢,理应受到重视与珍惜。
在战斗前,进行战场勘察和选址是至关重要的,实际开设时还需再次确认周围的地貌、地物以及火力穿透条件,不应将指挥所设在敌军火力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务必要配置足够的通信、侦察及警戒力量,以确保自身安全和指挥力的保障。
粗略来说,只要任一步骤按照正规的军事条令或基本战斗经验去执行,就不会将指挥所置于敌军所埋的雷区,让其在战斗中丧命。那时的国军并非是1949年后的弃甲曳兵之师,撤离时留下的雷区或妨碍物,这些都是行军作战中的基础常识。
这反映出的问题是,该团的领导层几乎没有战斗经验,更不用说接受军事专业教育的情况了。既对敌人没有清晰的判断,对自己的情况更是目无全局。充满了血气方刚的勇气,却像是盲目地冲向最前线,只顾着指挥。这一切,郑维山到了第三纵队时所接手的,正是这样一份棘手的局面。
然而,不能说这是个烂摊子,杨成武的才能显然不是白白浪费的。作为一分区的司令员,他在拉班子、建部队与打造根据地方面已是战功赫赫,在晋察冀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他手中有兵有粮,还掌握着自己的地盘、干部、后勤与情报等诸多资源,这些都是为最高指挥员水平而设的考验时刻。
三、郑维山点铁成金
开篇我们提到了郑维山的战略思维,而第三纵队所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在郑维山上任时,朱老总曾劝他留下,并对他指明了几个迷津:
首先,郑维山聆听了老领导李先念的承诺,若与刘邓大军南下,将有机会担任江汉纵队的司令员,这意味着他追求的其实是一个野战部队主官的位置。朱老总则直接承诺让他在华北担任纵队司令同样的职位,这样他不必远赴江湖。郑维山心中也明白,分别了数年,当年中原军区被重创的根本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没有杰出的人物居中掌控。如今的局势究竟能否有所改变也未可知,更何况当年的恩师徐帅已不在了…..
虽然郑维山的脾气也坚定直率,但比起郭铁匠却灵活多了。当需要转变时,他懂得及时回头,而不是明知有虎穴而硬往嘴里送。除了资历较低与个人修养的因素外,更有自身的策略。
其次,朱老总要求他学习正规化作战的军事理论。郑维山在回忆朱老总第二次与他交谈时提到,朱老总随手拿起一本翻阅已久的苏军战斗条令,在上面亲笔题写了“努力学习”四字,并告诫郑维山:“部队作战不仅要靠勇敢,还要在战斗间隙中提高战术与技术。特别是作为高级指挥员,更应注重学习。”
这样的话语,不仅指出了郑维山当下的迷茫,更为他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新大门。郑维山在此时,已有15年的战斗经验,此时正是他突破瓶颈、寻找新方向的最佳时机。朱老总言简意赅,使郑维山迅速回归轨道。
少奇同志也觉得这还不够,特地与郑维山谈话。他指出,晋察冀现在仅剩3个野战纵队(1纵已归还给刘邓大军),你带好一个纵队就相当于带好晋察冀的三分之一。
老实说,少奇的此番话稍显夸大。虽然晋察冀的野战部队表面上只有3个纵队,但尚有不少军区独立旅和独立团,总兵力仍然超出20万人。然而郑维山心里明白,这其实是点滴的认可。
两位中央领导者给予如此支持,郑维山自然无所顾忌。来到第三纵队后,他采取了两个重要的行动。
第一个是大清河北系列战役。这一战役乃是晋察冀军区重组野战军后的首次战斗,但作为这场战役筹划者的杨得志和时任参谋长耿飚在回忆录中却并未详细描述战役的情况。原因在于战役目标过于宏大,实力不足以支撑,最终打成了一场消耗战,并未实现对国军的成建制歼灭。然而,郑维山则在回忆录中详尽地描绘了他指挥第三纵队参与这场战役的思考、过程和成果。经过与成果不是重点,关键在于他对参战的思考。
郑维山赋予这一战役两层深意:一是主动进攻,二是找到适宜的进攻切入点。他分析认为,大清河北部处于国民党军控制的北平、天津、保定等三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如果国军占据这些要地,那么将能够将这三座城市串联起来,从而切断晋察冀解放区的联系。反观如果我军收复此地,不仅能够牵制国军主力,还能够为进攻创造条件。
以往在晋察冀,我军多是以被动应对为主,打固定敌城如归绥、包头、大同等,或者敌军来攻则进行救援,几乎没有主动出击、调动敌人计划的设想。野战纵队称其为野战,主动进攻是必要条件之一。若是换了名号,却依旧止步不前,那只能是旧套。
选择进攻的切入点更考验纵队及其下级指挥员——尤其是纵队司令员,若敢于进攻却在敌方重兵把守之处碰壁,那并不是勇敢,而是莽撞而已。郑维山带领第三纵队向西线进攻,成功吸引了敌军主力,使第三纵队走上了正确的战略轨道,这恰恰是他开创性的重要之处。
尽管大清河北系列战役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强调这一点仍有意义,因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启发思考、让部队走上正轨。
第二个重要战役是涞水战役,真正确立了第三纵队在华北战场作为主力的地位。值得关注的地方很多,比如晋察冀野战军为何多次出击大清河北尤其是保定以北?在1947年12月,第三纵队歼灭傅作义的虎头师新32师,这已经是第三纵队第五次出击保北战役。有些人认为,这里地形条件优越,适合我军机动作战,称得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郑维山认为这实属无奈之举。该地区地形复杂,铁路、公路和河流交织,远处又有太行山阻隔,战场范围并不宽广,这使得敌军可迅速调集兵力,而我军在运动战中寻找机会则较为艰难。郑维山甚至大胆声称,毛主席的运动战思想在此地也受到了限制。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打呢?后文将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