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正因为他做事果断,毫不犹豫。2024年3月20日的文章《没有真本事,机会来了也把握不住》中提到,袁某人在族叔袁保龄的帮助下,得以投奔驻军登州府的吴长庆。起初,吴长庆因袁保龄的信任特意请来在军营中担任幕僚的大才子张謇与朱铭盘,为袁某人指导科举。可是不久后,吴长庆得知袁某人已经放弃了科举之路,决心全身心投入军营建设事业,因此同意让他留下来并为他提供机会。
吴长庆与袁某人的养父袁保庆是生死之交,虽然袁保庆早已去世,吴长庆依然将袁某人视如己出,给予了他特别的关照。为了培养袁某人的军事才能,吴长庆将他任命为营务处的帮办,待遇丰厚,且有意对他进行锻炼。而袁某人并未辜负期望,在大年三十时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军营内的械斗危机,凭借果断的处置,及时平息了事态,为吴长庆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到了第二年7月,北洋水师的丁汝昌奉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指示前来与吴长庆商讨如何应对朝鲜的叛乱。朝鲜原本是大清的属国,但由于内乱,国王的父亲大院君夺回了权力,骚乱使得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入朝鲜,朝鲜一度面临被日本吞并的危机。北洋政府迅速意识到,如果让日本抢占先机,将会丧失东北的屏障。张树声希望与吴长庆联手,尽快平定叛乱,以此证明即使没有李鸿章,北洋的力量依旧强大。
丁汝昌向吴长庆传达了此次军事行动的紧急性,要求在短短6到7天内准备好所有的武器装备、行军路线以及所需的粮草等。吴长庆面临如此紧迫的任务,召集了幕僚张謇商议如何应对。然而,张謇听后惊讶地表示,时间实在太紧,6、7天的准备时间远远不够。吴长庆毫不犹豫地答应,表示无论需要什么人手,他都会全力调配。让张謇没想到的是,张謇第一个请求的便是袁某人。他认为袁某人办事效率高,且果断有主见,因此请求将其派为助手。袁某人不假思索地同意了,马上开始投入到这项紧急任务中,仅仅五天,他便完成了大部分准备工作,令张謇十分赞赏。
朝鲜自明清时期便是中国的附属国,向大清朝贡,且在国内的事务上常常依赖清朝的帮助。由于朝鲜紧邻黄海,又是清朝的战略屏障,因此,大清历来对朝鲜尤为重视。然而,朝鲜内部政局动荡,大院君掌权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外部世界,尤其是日本进行交流,这使得日本逐渐有了机会挑起纷争。1873年,在日本的挑衅下,朝鲜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令日本在朝鲜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此时,朝鲜国内的矛盾愈加尖锐,王妃闵氏一派与大院君的对立日益严重,导致了1882年的大规模冲突。大院君派的势力最终在叛乱中获胜,而日本也趁机介入,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扩张。在这背景下,丁汝昌和吴长庆都认为,如果不尽快控制朝鲜局势,未来的局势可能会更加复杂。
丁汝昌带着北洋水师的舰队来到了朝鲜,发现日军已经开始部署,准备与大清军队展开竞争。丁汝昌和他的团队对局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避免日本进一步扩张影响力。与此同时,吴长庆在袁某人和张謇的帮助下,也开始准备大军进驻朝鲜。张謇询问袁某人是否愿意随军前往,袁某人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参加此次行动,认为这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尽管张謇认为吴长庆可能会不愿让袁某人贸然涉险,袁某人却坚定表示,既然选择从军,便早有准备,战场上生死无常,要么马革裹尸,要么成就一番伟业。他的这一番话让张謇感到十分佩服。吴长庆同意了袁某人的请求,并为他提供了参与此次行动的机会。第二天,丁汝昌带领舰队与吴长庆汇合,而袁某人则被安排为先锋官。
作为先锋官,袁某人不仅要率领部队完成艰难的任务,还要在行进过程中确保军纪严明。一路上,袁某人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能力。当先锋队在村中发现有人抢劫并暴力伤害当地百姓时,袁某人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了七名罪犯,展现出他的铁血手腕。此举令吴长庆和张謇大为震惊,但也坚定了他们对袁某人治军能力的信任。
通过这一系列的果断决策和严格执行,袁某人成功赢得了军中的尊重,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军事行动中,任何人若不具备杀伐果决的决策能力,都很难应对复杂的局面,袁某人正是以这种果敢的姿态,完成了任务,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历史已一再证明,凡成大事者,必定具备不容动摇的决断力和执行力,而袁某人正是凭借这些品质,走向了自己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