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清末的历史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是那个时代广为人知的政治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强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并在清朝覆灭后通过操控政权,成功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然而,他在掌权初期便因倒行逆施,试图恢复帝制,导致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最终在众人的指责声中去世。在临终时,袁世凯留下了一句让人深思的预言,他称:“只有三个人能够救中国。”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呢?
袁世凯所指的三位“救国人物”,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作为袁世凯的政治盟友,黎元洪和段祺瑞在袁世凯眼中都是能在某些历史时刻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尽管这三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拯救中国。从某种角度看,袁世凯的遗言充满了政治色彩,实际上是对他自己阵营的提携与延续。
黎元洪,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副总统和第二任大总统,虽然在民间有着“共和先行者”的美誉,但他在政治上的角色实际上处于封建军阀与资产阶级政客之间。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这一举动的背后是革命党人试图利用黎元洪在湖北新军的影响力来推动起义。黎元洪人和善,地位高,曾深得北洋水师的拥戴。清朝倒台后,他顺利当选为民国副总统,但实际上他的实权已经逐渐丧失。尽管如此,黎元洪的影响力依然不小,袁世凯为拉拢他曾将其封为“武义亲王”。
1916年,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但由于北洋政府的总理段祺瑞掌握了实际权力,黎元洪只能是一个名义上的总统。他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决策权,仅能签署总理送来的文件。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使他在民国大总统的位置上显得格外孤立,实际上他一直是一个“傀儡总统”。黎元洪尝试过两度辞职和复职,但始终未能真正掌握实权。1928年,黎元洪因脑溢血去世,证明了他并非能够拯救中国的领袖,他与中国革命所需要的领导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亲信之一,也是他的重要政治盟友。早在袁世凯掌权之前,徐世昌就已投靠袁世凯,成为其重要的幕僚。在光绪31年,袁世凯扶持徐世昌担任了晚清军机大臣,掌握了当时政府中最重要的职务之一,成为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由于长期在袁世凯身边工作,徐世昌的政治地位极为重要,这也是袁世凯为何称他为能拯救中国的人之一。
在袁世凯去世后,徐世昌虽然短暂隐退,但并未彻底远离政坛。在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中,徐世昌通过其调解能力稳定了北洋政府的内部局势,并在1918年成为了民国的大总统。徐世昌的当选是北洋军阀内部的一种妥协,他获得了段祺瑞和冯国璋的共同支持,成为了民国历史上少数几位可以平衡各方势力的大总统之一。可惜的是,尽管徐世昌表面上是大总统,但实际掌握权力的依旧是段祺瑞与冯国璋,徐世昌不过是他们之间权力斗争的调解者和润滑剂。最终在1922年,徐世昌在曹锟的压力下离开总统职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退隐后的徐世昌生活相对平淡,最后于1939年在天津病逝。他在晚年最值得称道的事,是拒绝了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邀请,没有前往伪满洲国任职,从而保持了自己的名声和尊严。
段祺瑞则与黎元洪和徐世昌不同,他是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中最具实力的领袖之一。段祺瑞不仅在军事实力上占有优势,他在政治上也是一个非常敏锐的人物。在1912年,段祺瑞站出来联合其他46位拥有兵权的将领,迫使宣统皇帝退位,因此他对清朝的灭亡以及民国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段祺瑞是其得力助手,但当袁世凯试图恢复帝制时,段祺瑞却是第一个反对的人。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积极推举黎元洪就任民国大总统,并自己担任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恢复了国会,并维护了《临时约法》的基本框架,尽管民国国会的实际作用有限,但他确实在共和体制上做出了贡献。当张勋复辟时,段祺瑞依然坚决站出来镇压,并在当时担任了讨逆军总司令。
段祺瑞性格复杂,虽有强烈的权力欲望,但在民国初期,他还是为国家体制的稳定做出了努力。晚年段祺瑞并未向日本妥协,他在失去权力后隐居,直到1937年去世。
然而,正如历史所揭示的那样,尽管袁世凯曾预言段祺瑞能救中国,但最终段祺瑞和黎元洪、徐世昌一样,并未能拯救中国。他们的政治风格深受北洋军阀传统的影响,而北洋军阀本身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依靠他们来实现真正的救国目标显然是徒劳的。真正能够拯救中国,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只有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