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位颇具争议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轻税薄赋政策,尤其关注民生疾苦,对腐败官员深恶痛绝,一旦发现有贪污行为,他会毫不留情地施以极刑。因而,后人常将他称作暴君,但有一个特别的故事,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朱元璋曾在一名死囚即将被执行死刑时,出人意料地赦免了他,并且给予了他五次免死的机会。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家中世代务农。他排行第八,所以小时候也被人称作“朱重八”。当时,元朝的官员腐化堕落,民众日常交纳的税款往往超过国家规定的数额,很多贪官把公款私吞,导致底层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朱元璋的家族也未能幸免,每次遭到官员的搜刮后,家里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15岁那年,家乡遭遇了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相继死去,只剩他和哥哥相依为命。此时,国内战乱不断,生活条件变得更加艰难。无奈之下,兄弟俩只得各自逃生,朱元璋最终流落到一个寺庙,投身为僧。虽然寺庙能够让他吃饱饭,但不久后寺庙经济也陷入困境,主持不得不解散僧侣,朱元璋于是离开了寺庙,开始了四处乞讨的生活。
到了25岁时,朱元璋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一次机缘巧合,他投身于一支起义军,加入了推翻元朝暴政的队伍。在军营里,他凭借勇猛善战的表现,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军的领导者之一。终于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带领起义军攻破了元朝的都城,紧接着展开了对失土的收复。元朝灭亡,朱元璋在百姓和将士的拥护下,正式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时间内恢复了农业的生机。然而,为了避免官员像元朝时期那样贪污腐化,朱元璋在发放官员俸禄时十分节俭,许多官员的薪资仅够勉强维持生计。朱元璋从小深受贪官污吏之害,因此他对贪污行为零容忍,并采取极为严厉的惩罚手段。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当时规定,任何贪污金额超过60两的官员都将被判死刑,甚至在斩首后,还会将其尸体做成人皮稻草人,挂在衙门口警示他人。虽然这种做法是为了震慑腐败官员,保护百姓利益,但在许多人看来,这种惩罚手段过于残忍。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坚持执行这一制度。甚至连他的下属都认为,这样的处罚标准太过苛刻。
然而,朱元璋并非一个善于接受劝谏的帝王,他脾气暴躁,常常听不得反对意见。一次,朱元璋收到报告,有一名官员因贪污60两银子被送审,朱元璋立刻决定处死他。这时,御史大夫范从文站了出来,为这名犯人辩护。范从文认为,这名官员在过去的官职生涯中尽职尽责,曾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而这次的贪污或许是一次错误。面对如此严厉的死刑,他恳请皇帝考虑该犯人的历史功绩,给予他从轻处罚的机会。
朱元璋听到有人敢质疑自己的决定,顿时火冒三丈,认为范从文顶撞了自己,便命令将范从文与那名贪官一起打入监狱,等待处刑。范从文,作为明朝的重要御史,曾多次与朱元璋在政务上发生过争执,因此得罪了朱元璋。这次因为为犯人辩护,范从文最终也未能幸免,沦落到牢狱之中。
幸运的是,在明朝,所有死刑判决都需要皇帝亲自批复。朱元璋在查看死刑名单时,看到范从文的名字,突然记起了他是谁。原来,范从文的姓氏与朱元璋最为崇敬的历史人物——范仲淹的姓氏相同。范仲淹是宋朝名将,朱元璋一直将他视为楷模,尤其是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深打动了朱元璋的心。
朱元璋立即将范从文召来问话,“你姓范?你的祖籍是哪儿?是否与范文正公有关系?”范从文虽然不解为何朱元璋会如此问,但还是如实回答:“臣祖籍吴县,是范文正公的第十三世孙。”朱元璋听后,不禁大为震惊,并立刻撤销了对范从文的死刑判决。因为他认为,范从文作为范仲淹的后代,必定也具备忠诚与清正,且这次只是为他人辩护,不至于犯下死罪。
因此,朱元璋决定赦免范从文,并亲自写下五张免死符,承诺范从文和他的后代将来可以免于死刑五次。这一决定,或许是朱元璋在激烈政治斗争中的一次宽容,也是他对范仲淹崇敬之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