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在东汉开国时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虽然他有着如此显赫的地位,但总有人觉得他名不符实。我只能说,这种看法并非史学家的失误,而是那些贬低他的人实在过于肤浅。
邓禹无疑是一位极为被低估的开国功臣。如果要论识人,他堪称当世的伯乐;论战略,他堪比诸葛亮;论军事,他不逊色于韩信;论生存智慧,他远超张良。简言之,邓禹名列榜首,实至名归,毫无异议。
邓禹比光武帝刘秀小六岁,曾是刘秀在太学时期的小学弟。刘秀并非一名优秀的学生,在长安求学时,他忙于娱乐,斗鸡走马、穿梭胡同、做生意、混官场,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心思去专心读书,导致“毕业即失业”,最后只得回乡当起了“待业青年”。
然而,邓禹却偏偏选择了与这个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走得很近,甚至还称刘秀并非等闲之辈,显然,看到了刘秀非凡之处(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毕业后,邓禹本可以被政府推荐上任,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当他收到政府的任命函时,居然毫不犹豫地丢掉了它,骑上马直奔刘秀所在的河北。那时刘秀正在更始帝刘玄的麾下担任安抚使,充当着“二级公司”的负责人。邓禹不做政府高官,却选择为一个小小的安抚使效力,这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他深刻的眼光——他认准了刘秀这个人。
邓禹的这一决策正是他识人的眼光的体现。至于刘秀究竟为何被邓禹看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得到答案。邓禹跋山涉水,终于在邺县追上了刘秀,刘秀欣喜若狂地问他:“你终于来了!我现在有任命官员的权力,说吧,你想当什么官?” 邓禹却一脸轻蔑地回答:“要我来追你做什么?我能在你这里当个官,哪有这么多的功夫!” 刘秀愣住了,问:“那你想做什么?” 邓禹直言不讳:“等你当了皇帝,我便当你忠臣,功名与历史同在。”
邓禹早就看出了刘秀的非凡,觉得他是那种一百年才会有的雄主。邓禹相信,跟随刘秀,自己将能留名青史。除了对刘秀的精准判断,邓禹还是刘秀的“第一伯乐”。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许多人,得益于他的慧眼识才。例如,吴汉就是刘秀手下的杰出人才,邓禹对他的推荐功不可没。
当时刘秀因政治变故被刘玄剥夺了兵权,刘玄要求他回朝任职。然而,刘秀并不愿意将自己在幽冀两州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便计划铲除刘玄任命的幽州官员,重夺幽州的军权。而要让这些官员乖乖地交出兵权,手段必定不简单,邓禹推举吴汉担当重任。尽管吴汉的性格直率,许多人并不看好他,但邓禹看中了他机敏胆大、果敢决断的特质。
果然,吴汉没有辜负邓禹的期待,他沉着应对,成功协助刘秀夺回幽州铁骑,也为刘秀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邓禹的眼光准确,让刘秀在任命官员时总是会询问他的意见,可见邓禹已是刘秀身边最重要的决策者之一。
但邓禹真正奠定他历史地位的,不仅是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深邃的“战略眼光”。有一次,邓禹和刘秀在邺县有过一番长谈,其中的战略思维简直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邓禹敏锐地预测到天下将陷入大乱,并指出这将是刘秀的机会。
邓禹准确判断到玄汉政权表面上看似安稳,但内里却充满了隐患。他建议刘秀要在大乱的局面下,首先“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再“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邓禹给刘秀制定了明确的两步走战略,这就叫做“未出茅庐,天下定”。邓禹的眼光非凡,他不只是看到了眼前的混乱,而是看到了未来的胜利。这就是战略家的高度。
尽管邓禹有着出色的战略眼光,但对他来说,最大争议的还是他的军事能力。的确,邓禹在西征中的失利让他蒙上了污点。可是我认为,那次失败的真正责任不在邓禹,而是刘秀。正是刘秀逼迫邓禹放弃了正确的战略,才导致了关中统一的推迟。
当时,刘秀计划兵分两路,自己亲征关东,负责平定关中的重任交给邓禹。邓禹以极高的效率,迅速推进,几个月内便形成了百万大军,对占据长安的赤眉军形成了压倒性的威胁。然而,在此时,邓禹却忽然停滞不前,让刘秀产生了疑虑。
刘秀非常焦虑,因为他正面临多重压力,而邓禹的军队却在关中逐渐“成气候”,如果邓禹一旦脱离控制,局势将会十分危险。于是,刘秀强令邓禹必须加快步伐,尽快攻下长安。
邓禹虽然顺从了刘秀的命令,但他并未轻率行动。他通过细致的分析判断出,长安的粮食储备几乎用尽,即便攻下了长安,军队也无法维持生存。于是,他建议先稳住北地,等到补给充足后再全力攻占长安。
刘秀则不同,他看重的是眼前的局势,而关中的未来则暂时不那么重要。为了鼓舞士气,刘秀决定牺牲掉部分战略价值,强令邓禹与赤眉军决一死战。最终,邓禹的军队因粮草不足,被赤眉军消耗殆尽,西征失败。
然而,这场失利并非完全是邓禹的责任。若是刘秀给邓禹更多的自主权,给予充分的后勤保障,结果或许会大不相同。
尽管如此,邓禹依然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极高的智谋和卓越的生存智慧,最终在东汉的开国过程中担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不仅是刘秀的智囊、谋士,更是刘秀心灵的依靠和坚定的支持者。即使在刘秀登基后,邓禹仍然保持低调,隐退幕后,确保自己的家族继续辉煌。
邓禹的巨大智慧和战略眼光,确实是东汉开国功臣中少见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