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0年,也就是唐朝贞观十四年,流鬼国的国王孟蚌派遣他的儿子可也余志远赴长安进贡,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授予可也余志骑都尉的官职,以此表达对流鬼国使节的礼遇和认可。
流鬼国位于堪察加半岛,这片土地坐落在北冰洋的少海(又称北海、鄂霍次克海)北岸,三面环海,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向北步行约一个月即可抵达夜叉国。夜叉国之名来源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他们世代以渔猎为生,习惯将海象的牙齿穿戴在嘴唇下方,远远望去,宛如长着獠牙的“夜叉”怪兽,因而得名。
堪察加半岛处在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火山数量众多,且气候寒冷,形成了典型的冰火交织景象。这里大约有29座活火山,俯瞰整片半岛,壮观非凡。其中最高峰为克柳切夫火山,海拔约4750米,是东北亚的最高峰,同时也是欧亚大陆最高的活火山。
克柳切夫火山下方隐匿着几层古老的火山遗迹,约6000年前开始新一轮喷发,形成了现在壮观的火山口。数百年来,克柳切夫火山几乎持续不断地喷发,熔岩不断从火山口溢出,铺展成一条条闪耀着金黄色光芒的熔岩流。
最近的喷发发生在2005年,那年岩浆沿着火山口蜿蜒流出长达2.5千米。2013年,克柳切夫火山更是连续多次爆发,火山灰甚至飘升至万米高空,场面极为壮观。
现代的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大致与堪察加半岛相重合,面积约为47.23万平方公里,然而人口仅有31.6万(截止2018年),显得极为稀少。
流鬼国距离长安约一万五千里,位于黑水靺鞨的东北方向,船只航行十五天即可抵达黑水靺鞨。流鬼国无城池堡垒,居民散居于沿海岛屿,房屋是掘地数尺深,左右插立斜木搭建而成的简易住所。这里气候严寒,常年霜雪覆盖。流鬼人非常喜欢养狗,每到冰冻坚硬的季节,他们会用六寸宽、七尺长的木板制作滑雪板或雪橇,常用狗拉雪橇在冰面上飞驰,追逐野兽,场面生动。
流鬼国没有马匹,可也余志当年赴长安,路经靺鞨时,初次尝试骑马,却因不熟练从马上跌落。
该地区多沼泽地,拥有丰富的鱼盐资源,流鬼人以兽皮为裘,妇女冬季穿戴鹿皮和野猪皮制成的衣物,夏季则以鱼皮制作轻薄衣服。流鬼国能征集一万多弓箭手,弓长约四尺,箭头多用骨头和石头制成,战斗时依靠狗拉雪橇进行快速移动和射击。流鬼国缺乏官僚体系和统一的朝廷礼仪,部落间时常因冲突或外敌入侵而结成临时联盟,百年来相互招呼作战,形式较为松散。
事实上,无论是夜叉国还是流鬼国,称其为“国”未免言过其实。这些地区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主要为渔猎部落,终日生活在寒冷的雪地之中,缺乏基本的国家结构。因地处高纬度,农业和畜牧业无法开展,居民只能依赖河流和海洋获取食物。
公元7至8世纪间,随着大唐达到鼎盛,影响力逐渐跨越外兴安岭,辐射到西伯利亚,流鬼国也感受到了唐朝的强大威仪,开始仿效周边部落,向大唐遣使进贡。尽管如此,由于双方距离遥远,双方的“朝贡”关系始终较为脆弱,未能形成稳定联系。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中原王朝进入全面战略收缩阶段。传统的中原地区,北方不断被藩镇割据,或被更北的民族占据,流鬼与中国的联系因此中断,断绝了短暂的文化交流。
从“文明窗口”的视角看,与大唐的交往虽然短暂,但却是流鬼国少数几次接触文明社会的机会之一。此路一旦关闭,流鬼国接下来面临的将是来自沙皇俄国的强大冲击。金帐汗国在东欧崩溃后,莫斯科公国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并在伊凡雷帝统治时期加冕为“沙皇俄国”。面对蒙古各自为政的势力,沙俄采取分而击破的策略,清除了通往西伯利亚的所有障碍。当俄国携带火器的探险队踏入远东,流鬼国的悲惨命运便由此展开。
1652年,俄国探险家堪察基发现了流鬼人居住的堪察加半岛,并将其命名为“堪察加半岛”。由于俄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优势,流鬼人在面对人数远少于自己的俄国探险队时屡遭败绩。然而,俄国远离其核心地带,武器和补给难以及时送达,使得双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陷入长期僵持。
1730年代以后,流鬼人逐渐接受了俄国的统治,但当地土著依然占据绝大多数人口比例。俄国对新征服领土的管理,除了纳入版图,还注重以俄罗斯族裔移民填充当地人口。征服堪察加半岛后,俄国将包括该半岛在内的环鄂霍次克海地区划为“鄂霍次克县”,隶属于西伯利亚总督区。在此期间,许多流民和囚犯被流放至此,逐步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
1861年,俄国开始农奴制改革,解放的农奴为了生计大量迁徙至远东地区,这直接推动了堪察加半岛俄罗斯族裔比例的上升。如今,行走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边疆区首府)的街头,几乎让人误以为这里是东欧的某座俄罗斯城市。从昔日的“流鬼国”到今日的“堪察加”,这片土地见证了文明的消长,正如大唐与俄国两大帝国的兴衰交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