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末年,刘邦虽然起初只是一个普通的亭长,但他最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乱世中的赢家,背后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他能汇聚和使用众多优秀人才。刘邦自己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由此,他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英杰并列为“汉初三杰”。相比之下,尽管后来的“汉末三杰”——由卢植、皇甫嵩、朱儁组成,曾为大汉王朝的挽救者,但他们在知名度上要逊色许多。作为黄巾起义的平定者,这三位英雄曾竭尽全力捍卫大汉江山,但最终未能改变王朝的衰败。那三位中,究竟谁的成就更高呢?
朱儁的崛起与早年奋斗
朱儁出生于会稽郡上虞县,即今天的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只能靠贩卖丝织品维持生计。尽管如此,朱儁长大后依然以孝顺和好义著称,且深得乡里人尊敬。在上虞县长度尚的推荐下,他有机会到郡府任职,随后又受到太守尹端的重用,担任了主簿。随着逐渐积累声望和经验,他被继任的徐珪举荐为孝廉,最终担任了兰陵县令。
不久之后,朱儁得到东海相的推荐,被朝廷任命为交州刺史,负责平定交趾的叛乱。在短短一个月内,他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动荡,并因功被封为都亭侯,进入朝廷担任谏议大夫。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以右中郎将的身份出征,他与皇甫嵩、曹操联手在长社之战中取得了胜利,随后又平定了汝南一带的动乱,并被封为西乡侯、镇贼中郎将。此后,朱儁继续马不停蹄地前往南阳平定起义,并在攻占宛城后被任命为右车骑将军。回到京城后,他历任光禄大夫、钱塘侯等职,丁母忧结束后又转任少府、太仆等职。
然而,当董卓进京掌握政权时,他本打算拉拢朱儁,但朱儁宁死也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最终选择逃往荆州。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掌权,他们强行召朱儁入朝。尽管陶谦等人劝阻,朱儁仍决定前往,并最终出任太尉。兴平二年(195年),在李傕和郭汜相互攻杀的背景下,朱儁奉汉献帝命劝说郭汜时,却被扣押,并在当天愤懑而死。
皇甫嵩的忠诚与壮丽生涯
与朱儁同样,皇甫嵩的命运也充满了波折。他出生于安定郡朝那县,是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皇甫嵩自小在边关长大,既熟读《诗》《书》,又精通骑马射箭,文武双全。尽管太尉陈蕃和大将军窦武曾多次征召他,皇甫嵩始终未从,直到汉灵帝通过公车征辟他为侍郎,后升为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被任命为左中郎将,与朱儁共同平定了长社之战,随后被封为都乡侯。接着,他与朱儁一起平定了汝南,随后又前往广宗,攻打黄巾起义的主要领袖张梁,并成功将其首级送至京师。继续攻占曲阳,打败张宝,皇甫嵩因功被任命为左车骑将军、冀州牧,封为槐里侯。皇甫嵩为平定黄巾起义所作出的贡献,使得百姓感激不已,甚至在冀州减免了征税,赢得了民心。
然而,由于得罪了宦官赵忠和张让,皇甫嵩被削职降爵,直到凉州叛乱爆发时才被召回平定。此时,皇甫嵩与部下董卓的关系变得紧张。当董卓掌权后,皇甫嵩很快被召回京城,并被囚禁。幸得其子皇甫坚寿的努力,他才得以被释放。但在李傕、郭汜掌权期间,皇甫嵩最终病逝,时年已高。
卢植的学术与忠诚
卢植出生于涿郡涿县,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涿州市附近,与刘备是同乡。年轻时,他拜入大儒马融门下学习,学成后回到家乡,创办了私学,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包括刘备和公孙瓒等。汉灵帝在位期间,卢植被征召为博士,并很快得到推荐,成为九江太守,负责平定蛮族叛乱。
卢植平叛后,便返回朝廷,然而不久后庐江郡的蛮族又起义,卢植再度被任命为庐江太守。成功平定蛮乱后,卢植被召回朝廷,升任侍中、尚书。他曾上奏汉灵帝提出八项治国建议,但并未得到采纳。黄巾起义爆发后,卢植被任命为北中郎将,他在围攻广宗时,因拒绝行贿而被宦官陷害,最终被囚禁。幸得皇甫嵩等人救助,卢植才得以重获自由。
在董卓掌权后,卢植坚决反对废立皇帝之事,令董卓大怒,差点被处死。但在朝廷其他大臣的劝说下,董卓最后只将他免职。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享年五十岁。
总结:谁的成就更高?
从官职和爵位角度看,朱儁的成就最高,他曾官至太尉、大司农,封为钱塘侯。皇甫嵩则官至太尉、太常,但因得罪宦官,爵位由槐里侯降为都乡侯。卢植则没有爵位,官职最高仅为尚书。不过,卢植作为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老师,还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评价:“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从这个角度来看,卢植或许才是三杰中成就最为杰出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