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变法”,历代史家的评价一直充满争议。批评者认为,北宋的灭亡正是由于王安石变法后不久所引发的动荡,50年后,北宋就走向了衰亡;而支持者则指出,变法本身并没有问题,真正导致失败的原因在于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最终造成了变法措施难以落实,未能充分发挥其预期效益。
要讨论王安石变法的成败,首先必须弄清楚一个基本问题:当时的变法是否真有其必要性?
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面临的种种问题可谓严峻,简要总结就是:财政困窘、军力薄弱、政府臃肿。尽管宋朝以经济发达闻名,后人常用“富宋”来描述,但在王安石上任之前,北宋的财政状况却非常糟糕,甚至可以说是国库空虚,经济几近崩溃。
那么,北宋为何如此贫困呢?根据史料,北宋的财政年年入不敷出,具体来说,宋仁宗在位期间的40年里,年均收入达到1亿3千万两白银,但每年支出却高达1亿5千万两白银。换句话说,每年赤字高达2000万两,仁宗朝的财政赤字累计达到了8亿两白银,这让宋朝中央政府的破产几乎成为了时间问题。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宋朝的开支庞大且无节制。首先,公务员的薪水问题尤为突出。北宋实施了历史上首个高薪养廉的政策,官员即使没有实职,也可以领取薪俸;有实职的官员,除正俸外,还有各类津贴,如服装费、薪炭费、盐费、随从衣粮、马匹和饲料等。甚至,每个官员都能配有仆人,最低级别的官员配一名,宰相甚至可以配100个,费用全由国家承担。北宋宰相的年薪,折算成现代人民币,约为1000万,是明朝宰相的50倍,也是清朝同类官员的5倍。
此外,北宋的官僚机构也十分臃肿,科举制度从真宗时期起不断扩招,形成了与明朝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截然不同的局面,录取标准相对宽松。到仁宗年间,进士的录取率甚至达到三五人中就有一名进士,导致了官员人数的激增。北宋真宗时期的官员人数为9700多人,仁宗时期则增加至17000多人,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待岗或候补官员。王安石在奏折中提到,神宗初期,北宋的官员数量已经是建国之初的6倍。
至于军力薄弱,这也很容易理解。北宋历来实行“强干弱枝”的军事策略,注重中央禁军的建设。北宋初期,全国兵力大约37万,其中禁军19万;到了仁宗时期,兵力增至125万,其中禁军已达到82万,北宋末年禁军人数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然而,虽然兵员增加,但禁军的质量却大幅下降。因为禁军大多通过募兵招募,平时缺乏训练,甚至连每月的粮草都需要雇佣他人挑担,这些兵员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更糟糕的是,宋朝严格限制戍边将领专兵,导致边境军事力量薄弱,指挥体系混乱,想在战争中取胜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而西夏对宋朝的威胁更是加剧,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屡失利,即使调动40万京军防守西夏,派遣范仲淹、韩琦等名将,仍然无法彻底制止西夏的攻势。尤其是岁币问题,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本意是为保持和平,但在盟约签订后,辽国不断向宋朝要求增加岁币,甚至还要求归还曾经占领的关南17县。面对这些无理要求,宋朝选择了妥协,每年支付辽国的岁币达50万两,西夏则为10万两。这样一来,国家财政的负担越来越重,变得愈发捉襟见肘。
至于北宋的政府效率,形容其“慢”几乎可以概括一切。政府机构臃肿,官员众多,很多事情需要多人共同办理,结果反而导致推诿扯皮,没人愿意担当。即使在国之命脉——西夏战事中,宋朝在传递公文、批阅战报时拖沓不堪,导致前线将领如范仲淹愤怒不已。对于国家来说,这种“官员多而无能”的现象,显然是急需改革的症结。
北宋财政困窘,除了收入不足,还在于过度的开支。一方面是养官养得不干事,另一方面是养兵养得无法打仗;再加上每年都要通过购买和平来弥补军力上的不足,最后结果是财政入不敷出。神宗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年轻皇帝,在即位之初就渴望有所作为。在欧阳修的推荐下,神宗与王安石相识,王安石的才华和远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070年,神宗正式下诏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施全国性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被后人诟病不已,但要判断其成败,仍需仔细分析其中的具体措施。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政治上,王安石通过设立“三司条例司”来集中权力,减少官员之间的互相制约,确保变法的高效执行。经济方面,变法内容包括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养马法等,旨在改善民生、增加国家收入。军事上,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旨在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从表面上看,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似乎有很大的良好意图。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清丈土地,准确核定税赋,减轻农民负担;农田水利法则通过集资修建水利设施,减轻政府负担;均输法则是政府垄断商品运输,抑制商人囤积居奇;青苗法在灾年借粮给农户,确保他们的基本生计;养马法则通过让百姓负担马匹养殖,降低政府开支;保甲法则通过将农民编制成保甲单位,提高军队的反应速度和战斗力。
然而,这些看似良好的改革,实施起来却往往因地方官员的腐败而变了味。农田水利法中,农民需要自己筹集资金修建水利工程,然而工程预算往往由地方官员决定,百姓根本没有选择权,甚至可能被高估报价,承担额外的费用。方田均税法虽然旨在公平清丈土地,但在官员与地主的勾结下,农民的土地实际上往往被充当“代管”土地,变法未能实现预期的公平。青苗法本意是借贷救急,但官员可以通过提高利息来谋取私利,最终受益的还是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变法出发点是好的,旨在为百姓减负、增强国家实力,但由于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腐败和不负责任的官员,再加上王安石的偏执,导致变法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并非全无可取之处,税赋的增加和军事改革的某些成果,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就,尤其是军事方面,王安石改革的保甲法和养马法大大提升了北宋的战斗力。
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却以其勇气和远见影响了北宋的政治生态,他的改革思想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依然为后人所称道。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失败,但其崇高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