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南宋时期只有九位皇帝。如果我们排除最后三个几乎没有实际权力的年轻皇帝,那么南宋实际上只有六位真正的皇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帝王数量有限,但南宋却出现了四次禅让现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些关键的历史事件。
公元1129年3月26日,南宋的主战派将领苗傅和刘正彦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在杭州发动兵变。这场事件的导火索是赵构在一路南逃过程中,过度宠信宦官康履等人,尤其是在内侍省的干预下,使得忠诚的将领们无法容忍。历史称这一事件为“苗刘兵变”。在事变发生后,苗傅和刘正彦迫使赵构斩杀康履,并要求他将帝位让给年仅三岁的元懿太子赵旉,由孟太后出面垂帘听政。
赵构虽然性格软弱,但经过一番拖延后,他还是同意退位,并表示:“自即位以来,强敌欺凌都是因为自己而来,不忍生灵涂炭,宣布退位,希望敌国能休兵和好。”他说完这番话后,傅正彦指挥着军队撤退,赵构也步行回到了皇宫。这时,市民还高声欢呼,称“天下太平也”。然而,这场理想主义的兵变并没有得到更多主战派将领的支持。几天后,驻守各地的张浚、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等联名上书,发起勤王运动,从平江大举进军讨伐苗刘。24天后,兵变被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被杀,赵构恢复了帝位。
然而,这场兵变给元懿太子赵旉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一个年幼的皇帝,他在恢复太子身份后不久便因病去世,这无形中导致了南宋第二次禅让的发生。赵构虽然有意传位给赵昚,一个赵匡胤的七世孙,但并未选择正式的禅让方式,而是直接立赵昚为太子,等自己驾崩后由太子继位。
不过,金国的南侵给了赵构极大的恐慌感。1161年10月,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率领60万大军四路南下,企图一举灭掉南宋。这一举动让赵构感到深深的恐惧,心中担忧金国会像当年靖康之变那样卷土重来,自己可能再次沦为北狩的俘虏。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的靖康之变,金军的兵力不到十万,而这次南下的金军人数足有60万,足以让赵构感到危机四伏。深感无望的赵构甚至亲自修建了岳飞的庙宇,希望借岳飞的庇佑保国安民。
幸运的是,由于金军内部出现了兵变,完颜亮的南侵最终失败。然而,这场事件让赵构彻底丧失了继续当皇帝的信心。赵构意识到,即使签订了《绍兴和议》,金国仍然不放弃对南宋的觊觎,未来的南侵可能随时发生。于是,他决定效仿父亲宋徽宗的做法,提前退位,将责任推给下一任皇帝。
赵构的禅让决定非常迅速,先是在2月册封赵昚为太子,紧接着在6月10日下诏退位,次日举行禅让大典,彼时赵构年仅55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退位动作并没有影响到赵宋王朝的血统继承,赵昚依然是赵匡胤的直系后裔,虽然距离赵匡胤的直系已经相当远。
赵构的禅让,不仅是一次权力的转交,也是一次皇位继承的警示。尽管赵构的父亲宋徽宗有38个儿子,爷爷宋神宗有14个儿子,但在靖康之变中,几乎所有有名的赵光义后人都被金人俘虏,至今下落不明。事实上,赵构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更近的宗亲中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而元懿太子的死后,赵构再也无法生育第二个儿子,最终只能选择了赵昚。
宋高宗的禅让其实是对责任的逃避,他在位期间一直担心金国的侵略,做出了推卸责任的决定。而根据朱熹的记载,赵构退位后的生活也非常“朴实”,他甚至承接了临安的粪便处理业务,这一行为引发了许多人的议论。
接下来,赵昚继位,成为了宋孝宗。他算是南宋中少数几位有作为的皇帝之一,重用岳飞、重视北伐,甚至亲自发动了史称“隆兴北伐”的战争。尽管北伐最终失败,但宋孝宗在治理国内的表现同样值得肯定。然而,随着虞允文的去世,南宋的抗金力量逐渐消失,宋孝宗也开始失去信心和斗志。
到1166年,宋孝宗任命叶颙为宰相,本希望通过他继续推进北伐,但叶颙受到了主和派的影响,开始劝阻北伐计划,最终宋孝宗失望至极,将叶颙罢免,任命蒋芾,但蒋芾同样缺乏行动力。北伐计划最终因朝中支持者的消散而失败,宋孝宗也因此放弃了恢复中原的愿望,进入了一个日益消极的政治状态。
到1187年,宋孝宗终于意识到自己已无力再维持北伐的大计,但他还是迟迟未能主动退位。直到赵构去世后,宋孝宗才开始准备禅位。虽然他计划将太子赵惇逐步培养成接班人,但最终他还是在1190年正式宣布退位,传位给赵惇,即历史上的宋光宗。
然而,宋光宗继位后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治国能力,且因其性格懦弱、健康问题频发,宫内纷争不断。而他的皇后李凤娘更是以强势手段干涉政事,甚至在一次宫廷事件中将宫女砍手送给光宗。李凤娘的过度权力使得父子关系越发紧张,甚至在宋孝宗去世后,父子关系的疏远直接引发了南宋的政治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宋孝宗去世后,百官要求光宗前去探望已故的父皇,但被李凤娘阻挠。百官对此愤怒不已,甚至发生了广泛的请愿与辞职事件。这种父子断绝关系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政治危机。最终,在这场危机的压力下,光宗不得不退位,历史上这一事件被称为“绍熙内禅”,并且标志着李凤娘的失势。
总结来看,南宋的四次禅让并非仅仅是继位的形式变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南宋政局的动荡、宫廷内外的权力博弈,以及在战争与政治压力下,南宋皇帝的责任逃避和政治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