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近日,有网民在参观湖南博物院时发现,博物院三楼的某专题展览中的一处注释出现明显错误,“清嘉庆”被错误注释成“清嘉靖”。7月1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院有关工作人员就网民指出的问题回应大皖新闻记者,该注释确实出现错误,“正在重新制作展品展板,预计将于次日完成更正。”
事件发生在湖南博物院三楼的专题展览“惟楚风流——明清湖南士大夫的笔墨丹青”中。该展览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明清时期湖南风雅士绅的书画艺术”,却被发现一处展品菊花石的注释中,引用《浏阳县志》时错误标注为“清嘉靖”。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低级错误,嘉靖属明,嘉庆属清,二者相隔近200年,明清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其分期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框架,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守护者,犯下如此错误,相当于数学教授混淆加法和减法。
面对质疑,湖南省博物院工作人员7月1日的回应显得苍白:“可能是由于院内工作人员对年代信息不够敏感,在编辑过程中导致了工作失误”,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专业人员,竟对历史年代“不够敏感”?这无异于厨师对火候“不够敏感”,外科医生对解剖“不够敏感”。
更值得深思的是,该错误并非开展初期存在,展览已对外开放多时,却直到游客发现才被纠正。博物院工作人员坦言:“由于此前并未收到相关反馈,所以未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这说明在内容审核和日常巡查中层层失守,展板文字未经历史专家复核便制作上墙,管理人员巡视时未发现基础性错误,那要是若无游客曝光,错误可能长期留存?
博物馆作为专业机构,本应建立多重审核机制,比如从史料组提供原始资料 → 历史研究员核对准确性 → 设计部制作展板 → 布展前专家组终审 → 开放后定期内容复查,整个过程应该是严谨的,但很显然,湖南博物院的管理流程在此事中暴露出明显漏洞。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仓库,更是国民历史教育的圣殿,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4亿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超30%,当孩子们指着“清嘉靖”问老师“清朝为什么会有嘉靖皇帝”时,错误便从展板渗入认知。
湖南博物院事件引发舆论哗然,恰恰折射出公众对文化机构的高度信任与期待。工作人员在回应中提到“对网友以及广大热心游客的监督表示感谢”,这一态度值得肯定。但比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建立不让错误出门的预防机制。
历史不容错置,博物馆的每一块展板都是文明传承的碑石,而专业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制度保障与敬畏之心的双重滋养。只有每座博物馆都建立严苛的内容审核机制,每位工作人员都视历史准确性为生命线,被扔进垃圾桶的“清嘉靖”展板,才能真正成为文化自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