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1054年的一天,宋仁宗召见宰相吕夷简时,表现出明显的不悦,冷冷地对他说:“我紧急召你来,你却慢慢来,是什么意思?”吕夷简听了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平静地回应:“臣是故意这么做的。”
宋仁宗气得大声咳嗽,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心情也变得更加烦躁。不知道别人看见的情况如何,但对于一位在床上躺了许久的帝王来说,吕夷简这一副“不紧不慢”的模样,简直是难以忍受。可吕夷简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宋仁宗为之称赞。
原来,宋仁宗这一年身体不佳,长时间无法上朝工作,期间他一直卧床休养,直到那天才稍微恢复,急忙让太监传令召集群臣入宫汇报工作。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们收到召令后,急忙赶往宫中,似乎担心宫中发生了重大事情。人们若是不了解内情,可能会以为宫里出了什么紧急事件,毕竟这些大臣们一个个急匆匆地赶来。
然而,宰相吕夷简却丝毫不急。他一骑慢马,悠闲自得地前行。负责催促的宦官见此情形,心里着急,忍不住大声催促:“吕大人,官家急召,您就快一点吧,别让官家久等。”但吕夷简却轻轻摇头,毫不急躁,反而放慢了马速。随行的宦官也无法再催得太紧,毕竟在这个时代,吕夷简作为士大夫,自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他们这些宦官,是无法轻易得罪的。
最终,吕夷简缓缓地走到宫中。宋仁宗等了许久,气恼之下不禁火冒三丈,忍不住开口:“我急召你,你却这么慢,这是什么意思?”他言下之意,似乎是在暗示:若真等不到你,倒不如等着你来吊唁。
然而,吕夷简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冷静地回应:“臣有意这么做。”就这样,领导召见,作为臣子他竟是最后一个到,居然还有理直气壮的回应,完全没有丝毫的懊悔或者罪疚感。
宋仁宗一愣,脸上的表情从愤怒转为错愕,随即又忍不住微笑,带着一丝哭笑不得的语气问道:“那你倒是给我说说,怎么解释?”言外之意,如果今天你不给我一个合理的说法,我可就要给你一个“说法”了。
吕夷简缓缓地开口解释道:“皇上生病这么多天,大家都在关注您的身体状况。突然间紧急召见大臣,容易让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产生误解,甚至可能让朝堂上下产生不安的情绪。如果我们这些大臣一个个骑马急驰入宫,恐怕会引起更多不必要的紧张与猜疑。”
听完吕夷简的解释,宋仁宗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情豁然开朗,拍了拍大腿,称赞道:“吕爱卿真是心思缜密,考虑得周全啊!”他感叹道,正是因为吕夷简细心考虑了可能产生的种种不安与误会,才让自己感受到了真正的关怀和智慧。通过此事,宋仁宗不仅看到了吕夷简深远的眼光,也体会到了他作为臣子的忠诚和智慧。
这就是吕夷简的高明之处,他不仅在工作中尽心尽力,而且懂得如何与领导相处,时刻为领导着想,避免可能的麻烦与误会。这样一个精明能干、既懂得做事又懂得做人,正是宋仁宗所需要的得力助手。吕夷简也因此三度拜相,成为宋仁宗治国的重要支柱,长达21年的宰相生涯足以证明他的卓越能力。
在另一次家中,吕夷简也展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睿智。有一次,吕夷简回到家中,看见妻子正在往匣子里放白鱼,便问道:“夫人,这是什么准备?”吕夫人回答道:“昨天我和皇后聊天时,她提到皇上已经很久没有吃到白鱼了,我打算送些进宫去。”
吕夷简听后,心里一紧,立即制止道:“送两匣就够了,别送那么多。”吕夫人却有些不满地反驳:“你也太小气了,咱们家里放着也吃不完,不如送给皇上,皇上肯定会很高兴的。”
吕夷简沉声说道:“你怎么就不明白呢?皇上平时都吃不到这些美味,咱们家里却有这么多,吃不完的都送进宫去,岂不是给家里招来祸端?”他的话让吕夫人一愣,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原来,宋代皇室有规定,禁止各地向宫中进贡土特产。吕夷简的家乡正是寿州,身为宰相的他常年在开封工作,难免会想念家乡的美食,于是家里储存了一些白鱼等地方特产。而这种行为,虽然出于好意,但如果让其他人知道,便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这便是吕夷简的高明之处,他不仅在大朝堂上为国家尽心尽力,更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对局势的敏感和对规则的遵守,避免了一切可能影响自身声誉和家族平安的事情。在宋仁宗时期,吕夷简因其过人的智慧和忠诚,三度拜相,并且在宰相职位上长达21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相典范。
你认为,这样的吕夷简,是否值得被尊敬与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