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春秋时期的徐国与舒国
春秋时期,鲁国在《閟宫》中歌颂了其大军的强大,表达了对西北戎狄的痛击,以及讨伐楚地舒国的胜利。鲁国不仅占领了凫山和绎山,还将自己的版图扩展至徐人聚居地。这一番宣扬,不仅展示了鲁国在当时的强大,也反映了当时诸国之间的纷争与扩张。
徐国和舒国,作为两个古老的国家,历史上曾是同族的两个分支。根据学者的考证,徐和舒的名字本来是同一个字,只是不同的发音和姓氏差异。徐姓属于嬴氏,而舒姓则源于偃氏,嬴与偃的音相近,或许表明它们是同族的分支。鲁僖公三年,徐国向舒国发动了攻击,这可能反映了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裂。
在周朝初期的“管蔡之乱”中,除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山东沿海的一些东夷部落也参与了叛乱。这些部落包括熊、盈、徐、奄等,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部落中,熊代表了荆楚,盈则为“赢姓徐”,而奄代表偃姓舒。这些部落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且在周公东征后纷纷四散逃窜。根据出土的铭文与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常常进行东征南征,这些东夷部落时而归附,时而叛变,频繁与周王朝对抗。
与这些历史事件相关的,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周穆王西游见王母”的故事。传说周穆王在西行时,遇见了西王母并乐而忘归,实际上,他是巡视各国的过程中听说了徐偃王的名声,并因此匆忙返回。徐偃王是西周时期徐国的国君,传说中他以“威德日远”著称,因此周穆王为其急忙准备回程。
徐偃王,嬴姓徐氏,西周时期的徐国第32代国君。徐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传说其始祖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徐地(今淮河与泗河流域),从而建立了徐国,历时1600多年。直到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徐国最终被吴国所灭。关于徐偃王的生平事迹,史料较为稀少,但一些野史为我们描绘了他的出生与成长。传说中,徐国的第31代君主的夫人分娩时产下了一个肉卵,认为这是不祥之物的徐君将其丢弃,但一条名为鹄苍的狗偷偷将卵带回,破开后竟然是个男婴,这个男婴便是后来的徐偃王。
关于徐偃王的出生和一生,也有许多流传的传说。部分记载称他一生便有异象,“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据说是他仰起头来才能看清对面的人,因而得名“偃”。此外,还有传闻说,徐偃王的爱犬鹄苍死后竟然变成了一只九尾黄龙,葬在徐里,后来人们称此地为“龙墩”。这些传说固然难以考证,但它们也反映出徐偃王深受百姓的敬仰。
虽然徐偃王的出生和具体经历尚无确凿证据,但有一件事是明确的:在他的领导下,徐国的国力强盛,国土扩展至“地方五百里”,并且他的仁政也让徐国的声望日益上升。许多国家都前来朝贡,传说中有“三十有六国”来朝,显示出徐国的日渐强大。徐偃王甚至在国君身份上有所“僭越”,他建立了一个周长12里的彭城,都城,这一城池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周天子的“方九里”的王城,这表明徐偃王有意与周天子抗衡。
周穆王得知此事后,急忙出动楚军对徐国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徐国,杀死了徐偃王。然而,对于徐偃王的结局,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有些地方志如《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都提到,徐偃王在被杀后南逃至江苏一带,之后他的下落成谜。
徐国在西周晚期一度消失,直到公元前668年(鲁庄公二十六年),齐、鲁、宋三国联合进攻徐国,徐国才重新出现在史书中。然而此时的徐国已经面临来自楚国的强大压力,楚国势力渐强,开始向江淮一带扩张。徐国与舒国也开始频繁与楚国发生冲突。此时,徐国突然攻打了舒国,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徐国企图吞并舒国,从而成为更强大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徐国在这一时期的国君地位逐渐上升,甚至在三十六国朝拜徐国的时刻,这样的政治影响力让徐国的野心愈加显现。
公元前646年春,楚国攻打徐国。三月,其他诸侯国出兵援助徐国。此时的徐国已经加入了中原诸侯的联盟,成为抵御楚国扩张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楚国的强大,其他中原诸侯的力量相对较弱,徐国最终未能抵挡住楚国的攻势。公元前615年,舒国被楚国轻松灭亡。
在舒国灭亡后,吴国崛起,徐国陷入了吴楚之间的冲突。根据当时的史料,徐国在这段时间里并未积极参战,只是在自保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中立。直到公元前512年,吴国对徐国发动了致命一击,利用引水灌城的方式摧毁了徐国。
徐国灭亡时,吴国与徐国的君主之间流传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吴王季札在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热情款待了他,并对季札佩剑表示喜爱。等到季札返回吴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他为其扫墓并将佩剑挂在墓前的树上,表示自己虽然未能回赠剑,但心意已许。
徐国的灭亡标志着一个古老小国的终结,也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