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誉康熙为“千古一帝”,甚至有些人称他为“大帝”,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无疑是一项无与伦比的荣誉。那么,康熙究竟做了什么,才赢得了如此高的评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一个重要人物说起——葛尔丹。
元朝灭亡后,蒙古的军事力量一度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明朝末期,才有一个名为瓦刺部的蒙古部落联盟重新崛起,再次让蒙古的身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瓦刺部,也叫卫拉特联盟,由准葛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唐古特部等多个部落组成。明朝时期,瓦刺部甚至在战场上彻底击溃了20万明军,这显示出他们的实力是何等强大。
清朝建立后,瓦刺部的主要部落首领决定归顺清朝,期望能够借此谋求长远发展。顺治三年,瓦刺部的部落首领们联合上书清朝皇帝,表达了愿意接受清朝统治的意愿,并希望维持主从关系。这一决策无疑缓解了当时清朝政权的困境。毕竟清朝刚刚建立,内部尚有许多问题未解决,若是再面临外部压力,恐怕很难应对。
葛尔丹出生于1644年,他的父亲是准葛尔部落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而他的哥哥则被指定为继承人。葛尔丹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天赋,在他还很年轻时,西藏黄教的高层就认为他是温萨活佛的转世。因此,葛尔丹的父亲便将他送往西藏学习佛法。值得注意的是,葛尔丹和他的父亲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他们常常自称为成吉思汗的后代,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蒙古士兵为他们效力。
在领土问题上,葛尔丹父子坚决主张捍卫蒙古的利益,尤其是在面对沙俄时,他们毫不退让。葛尔丹在西藏学习期间,正值准葛尔部落的首领交接典礼,然而,葛尔丹的哥哥不幸在这一过程中被暗杀。得知这一消息后,葛尔丹迅速回到家乡,带领部队击败了叛军,将叛乱分子消灭殆尽。接着,他又顺势征服了哈萨克,获得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不久后,葛尔丹与和硕特部的首领之子达赖汗达成协议,试图联合起来统一蒙古,摆脱清朝的统治。达赖汗虽表态不与清朝为敌,却答应将妹妹嫁给葛尔丹,以示友好。最终,和硕特部的公主阿奴成为了准葛尔部落的王妃。
到了1678年,葛尔丹正式宣布将准葛尔部落的称号改为“汗王”,这标志着他与清朝的决裂。为了实现统一蒙古的梦想,葛尔丹发起了多次征战,最终将准葛尔汗国的疆域扩展到700万平方公里之广,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势力。有些人甚至认为,葛尔丹的智慧和远见,可以与成吉思汗相媲美。
此时,康熙帝看到准葛尔汗国迅速崛起,内心深感焦虑。不过,由于当时他还在与沙俄进行复杂的外交博弈,实在无法分身来应对葛尔丹的威胁。但随着沙俄问题的解决,康熙终于将注意力转向了准葛尔汗国。
1690年,葛尔丹不再向西扩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归顺了清朝的蒙古部落。他的部队多次侵扰这些部落,令其苦不堪言。面对这种情况,这些部落纷纷向清朝求援,康熙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在同年的7月14日,康熙身披铠甲亲自领兵出征,辅以硕亲王福全和恭亲王常宁分兵两路,协同作战。
福全将军在得知敌军中有骆驼军时,迅速作出反应,指挥部队使用重型火炮进行轰击。结果,骆驼与蒙古骑兵无法抵挡猛烈的炮火,战场上到处都是倒下的战士与残破的骆驼尸体。与此同时,清朝的骑兵也从侧翼发起猛攻,击溃了敌人的主力。
相比之下,常宁将军的战斗则显得稍有失策。他没有及时使用火炮,而是选择直接与敌军骑兵展开近战,结果清军在面对蒙古骑兵时吃了不少苦头,直到战斗接近尾声,常宁才下令开炮。尽管最终清军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
然而,总体来看,康熙帝的第一次出征成功地压制了准葛尔汗国。1696年,葛尔丹再度卷土重来,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在清军强大的火炮支援下,葛尔丹的军队遭遇惨败,几乎整个主力被歼灭。
1697年,康熙在北京得知葛尔丹的儿子被捕后,意识到葛尔丹很可能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康熙帝亲自率军前往宁夏。这一次,康熙派遣几位准葛尔的部落成员劝说葛尔丹投降,但他依旧执迷不悟。几个月后,葛尔丹因病去世,而准葛尔部落则准备将他的骨灰献给清朝,以示投降。可是,在这一过程中,策妄阿拉布坦将葛尔丹的骨灰夺走。最终,清朝以切断与策妄阿拉布坦的贸易为威胁,迫使他们交出葛尔丹的遗骨,葛尔丹的骨灰很快便被送回清朝。
在康熙帝的治理下,清朝的疆域不断扩大,最终达到了1310万平方公里。康熙不仅在年轻时成功铲除鳌拜,治国理政时又通过削藩与征战,完成了统一大业。正因如此,他被尊奉为“大帝”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