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支新兴势力,姬周凭借商朝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以及商朝调动重兵攻打东夷的时机,成功地完成了灭商的使命。尽管商朝已经灭亡,但作为曾经的“大邑商”,商朝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因此,作为刚刚崛起的“小邦周”,周武王感到忧虑,并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首先,他营建了“成周”作为新都,这一地点就是如今的洛阳,丰镐则作为宗周,用以震慑商朝残余势力。此外,周武王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根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后,周朝共分封了七十一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亲族成员,特别是他的兄弟和姬姓宗亲,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只有极少数外姓之人被封为诸侯,可见这次分封几乎全部是为了加强王室的亲族控制。武王的分封并非草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安排,特别是在边疆或商朝影响较大的地区。比如,召公奭被封为燕国的君主,周公旦被封为鲁国(鲁国初期位于今河南省的鲁山一带)的君主,姜子牙则被封为齐国的国君。这三位均是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三国犹如定海神针一般,有力地震慑了周边的敌对势力,帮助稳定了周朝的统治。
然而,南方的局势却较为复杂,广阔的土地上部落众多且不安定,周朝多次进行南征,尤其是周昭王与周穆王时期的南征行动,面对南方的威胁,周朝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性分封。这一问题直到十年前才有了明确的答案。《左传》中的记载显示,在南方江汉一带,周朝曾经分封过姬姓的随国,这个国家的任务就是监控南方蛮夷,保护周朝的疆域。
遗憾的是,史书上关于随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随国的分封时间、开国之祖、世系等都没有详细记载。直到宋代,在湖北省安州孝感县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出土了几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提到周昭王南征伐楚的战役,并得到了包括随国在内的汉东诸侯的支持。由此可以推测,随国最迟在周昭王时期便已经存在,但随国的更多信息依旧没有被揭示。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弱,楚国多次进攻随国。楚成王曾在继位之前逃到随国,得到了随国的帮助才得以夺回王位。而在吴楚之战期间,楚昭王也曾逃到随国避难。然而,最终楚国还是消灭了随国,随国只剩下一个地名——随州,成为历史上的一段空白。通过现有的文献来看,西周时期的南方战略性分封,很可能就是随国的建立。湖北随州地处南北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楚国进军中原的必经之地。周朝在此地分封随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国的战略性分封必然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意图,因此其祖先并非平凡之辈。那么,随国的祖先究竟是谁呢?2013年,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谜底终于得以揭开。
1978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发现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特别是曾侯乙编钟,工艺精湛,气势磅礴,堪称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由此,曾国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然而,历史上并未记载曾国与随国之间的关系,这引发了学界的疑问:曾国与随国究竟有何联系?两者是否为同一国家?若是,何时合并?直到2013年,考古学家通过一系列新的发掘,揭示了这一谜团。
在2012年,湖北随州经开区淅河镇的蒋寨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墓葬群,发现了铭文为“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南公”即为史书记载中的南宫适,周武王时期的重臣之一。更为重要的是,2013年,考古人员在文峰塔墓地发现了铭文记载,这些铭文明确提到周武王将南宫适分封在随州,并且在周昭王时期,楚昭王曾因战乱逃往随国避难。由此,史学界推测,曾国与随国原为同一个国家,曾国的开国君主便是南宫适。
南宫适,姬姓人,周文王的堂兄或堂弟,是商周交替时期的风云人物。在纣王囚禁姬昌时,他曾参与营救姬昌,并在周朝建立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周武王时,南宫适不仅参与了伐纣行动,还为周朝稳定南方局势立下赫赫战功。正因为他深得周武王信任,才被封为随国的国君,负责守卫南方。
由此可见,周武王的战略性分封非常周密,北方由召公奭把守,东面由周公旦和姜子牙防守,而南方则由南宫适来承担保卫重任。这四个重要的分封地区,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战略屏障,确保了周朝的统治能够稳固不变。可惜的是,进入东周后,虽然燕国、鲁国、齐国等依然强大,但随国却逐渐衰落,最终在史书中只留下了一个空洞的名字,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