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版本:
---
大清朝十二位皇帝中,若论最神秘莫测的,非雍正帝莫属。提起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阴险狡诈、夺位篡权、暴力镇压、文字狱频发,乃至血滴子暗杀等骇人传闻。
确实,雍正帝虽仅统治十三年,却留下了最多的谜团与疑惑。从他悄无声息的登基,到他突然去世的那一天,整整十三年间,几乎没有哪一刻不伴随着各种猜测和传闻。
不仅他的登基过程充满悬疑,他的离世同样笼罩着神秘的色彩。究竟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去世?在临终前他又做了哪些重要的安排?
这篇“杨角风谈清史民国系列”将揭开雍正帝临终前的故事,他经历了三桩诡异事件,连拍电影都不敢如此写实。
---
一、
雍正皇帝可称得上是清朝最勤奋的君主,无人能出其右。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在治理国家。
一般而言,清朝皇帝夜晚八点掀牌,召后妃侍寝,次日清晨四五点起床准备早朝,睡眠时间平均大约八小时左右。
但雍正帝却是个例外。他继位后,彻底改变了昔日闲散王爷的生活状态,每晚仅睡四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日夜辛劳。
康熙晚年懈政,遗留大量棘手问题,若不及时处理,清朝危机难免。雍正帝刚登基,立即加速推行新政:设立会考府,废除贱籍,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等多项改革。
第二年,他更是不待时机,着手整顿旗务,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政策。要知道,任何一项改革成就都足以证明君王魄力,而雍正一年内搞定多项改革,足见其勤勉与果敢。
然而,勤奋背后,雍正帝也成为清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继位的谜团、残酷处决年羹尧和隆科多、诡异的曾静案,甚至连他的死因都充满疑点,真真假假难辨。
根据《雍正朝起居注》记载:
“八月二十一日,皇帝身体不适,但仍照常处理政务。二十二日,皇帝病情加重,宝亲王和和亲王昼夜侍奉左右。戍时,皇帝病情大变,召集诸王大臣及大学士进寝宫,传达遗诏。二十三日子时,皇帝驾崩。”
---
二、
官方记载显示,雍正帝从发病到逝世,时间仅仅两天。
但仔细推敲,这时间可能还被拉长了。二十三日子时,也就是凌晨时分,其实可以视为二十二日晚。二十一日虽已有些不适,但还能办公,真正发病应是二十二日当天。由此看来,真正从发病到去世,可能不到半天。
换句话说,朝廷似乎有意将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延长,给外界营造“皇帝坚持了一整天”的假象,或许是为了掩盖他暴毙的真相。
关于雍正帝之死,因朝廷未公开明确死因,数百年来众说纷纭。其中最广为流传且备受关注的说法包括:
一是被女刺客刺杀。传说这女刺客是吕四娘,吕留良之女。雍正帝在文字狱中株连吕家,吕留良被诛连并挖出挫骨扬灰。吕四娘为报仇,拜武林高手为师,潜入皇宫刺杀皇帝。还有版本称她用美色引诱雍正,再乘机刺杀。
不过,这故事真实性极低。吕留良早在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去世,彼时雍正帝仅五岁。即便吕留良晚年生下女儿,到了雍正十三年那女子也应年逾五十,怎可能行刺皇帝?
---
三、
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帝死于过劳猝死。
他身体本就不好,日夜操劳加班,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猝死。《雍正王朝》剧中描绘他深夜批阅奏折,累得一口鲜血喷出,累死在朝堂。
若看二月河的小说版本,情节更加离奇。故事说他从十四弟胤禵处夺得乔引娣为妃,后发现她竟是亲生女儿。一次私会后,乔引娣自尽,雍正帝也随之殉情。
更荒诞的传闻诸如宫女勒死雍正帝(抄袭明嘉靖帝故事),曹雪芹与情人毒杀皇帝,甚至甄嬛气死他,这些都更像戏说。
连大清朝鲜使节也加入八卦,报告其国君:“雍正晚年沉迷女色,病入膏肓,腰部以下长期无法活动。”
那么,究竟雍正帝真正死因何在?他临终前又有哪些安排?只有从旁观者言行中,才能窥见真相。
---
四、
雍正帝身体不适到去世,围绕其间共发生三件怪事,引人遐想。
第一件怪事,发生在张廷玉身上。张廷玉在其日记《自订年谱》中记载了当时状况,基本吻合朝廷公报,但有一细节令人震惊:二十二日晚间雍正帝发病之迅猛,远超预期。
张廷玉记载,八月二十日雍正已有小恙,仍正常办公,未见异常。二十二日晚他已休息,却突遭内廷侍卫急敲府门,紧急召至圆明园见皇帝。
他抵达时,几名太监在门口等候,立即报告,迅速被引入寝宫。令他震惊的是,白天还在办公的皇帝,此刻已进入弥留之际,神色难看,太医束手无策。
从他被召至圆明园到子时皇帝驾崩,只有两三个小时。可见发病极其急促。
进见过程中,雍正帝面朝内室一动不动,众人跪拜后退出。子时门突然开启,有人宣告:“大行皇帝龙驭宾天!”
张廷玉的记载印证了雍正帝暴毙,且可能早在他抵达时已死,子时才正式宣布去世,故死亡日记为二十三日。
---
五、
当天发生的第二件怪事,仍与张廷玉有关——遗诏问题。
雍正帝发病至死过程短促,许多事无暇交代,但五年前已做周密后事安排,避免康熙驾崩时的混乱。
经历“九子夺嫡”惨烈争斗,雍正帝对立储极为谨慎。不同于康熙公开立储,他创立秘密立储法:将传位诏书放入金匣,藏于正大光明匾下。皇帝驾崩后,大臣皇子取出诏书宣读。
本应只有一份密诏,却在公开时张廷玉坚称有两份,急令皇帝贴身太监找出另一份:
“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出示我二人,外无他知。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此“二人”指张廷玉和鄂尔泰。此话一出,场内诸臣太监错愕,乾隆帝也疑惑不解,张廷玉似乎另有隐情。
鄂尔泰同意,坚信还有另一份遗诏急需揭晓。幸好朝廷惯有备份制度,重要诏书必有副本藏于秘档。
---
六、
这份密诏究竟记载了什么?
早在雍正八年,皇帝患病担忧后事,曾秘密下诏:
“钦奉皇考谕旨,张廷玉器量纯全,忠诚供职,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名臣。二人可保始终不渝。朕万年之后,二臣著配享太庙。今欲将皇考此旨入遗诏内颁发。”
显然,雍正旨在弘历即位后,继续重用张廷玉、鄂尔泰,并让其享受配享太庙的荣誉。
此外,还提到雍正弟弟庄亲王胤禄和果亲王胤礼,四人辅佐乾隆,确保顺利稳固皇位。
可惜,辅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