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盛世之时,人们常常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品德高尚的人比那些才学出众的更受推崇。然而,乱世之中,情况却截然不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便曾发布《求贤令》,强调只要有才能,不论是否有不良声誉,哪怕是“背负污名、遭受嘲笑,或不仁不孝却拥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依旧会重用此类人才。实际上,曹操并非第一个发布“求贤令”的君主。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就曾发布过类似的号召,以此招揽天下英雄,商鞅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投身秦国,推动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的富强。因此,在乱世中,那些在和平年代被视为“叛徒”和“降将”的人物,在战乱时代可能会成为局势的主导者。
然而,投降的降将并非一概而论。根据原因的不同,投降的武将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愧于心的降将
有些武将,即使背叛了原主,依旧可以无愧于心,甚至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这类武将的投降通常是由于他们的主君已经死去,或者他们在战乱中不得不随主君投降。例如,蜀汉的黄忠原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韩玄投降刘备时,黄忠也跟随其一同归顺;又如曹魏的张辽,虽然曾效忠吕布,但吕布死后,他无义务再为吕布殉节。黄忠和张辽这类降将在三国历史中不计其数,他们的投降并无太多背叛的嫌疑。
第二类:情有可原的降将
这类降将的情形则较为复杂,往往是由于战败被俘,或由于某种无奈的原因不得不投降。例如,蜀汉的于禁、张郃、廖化等人,都是在兵败后无力抵抗,选择了投降。此外,庞德的投降也可以归为这一类。庞德曾追随马超,后来在马超背叛他之后,他才选择投降了张鲁。张郃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在兵败后没有被俘,而是主动投降曹操,既可视为情有可原,也有些难以评判的成分。
第三类:自私自利的降将
与前两类的降将不同,第三类降将则纯粹是出于个人私欲和利益的考量,为了升官发财而卖主求荣。吕布无疑是这类降将的代表人物。韩综、宋宪、魏续、孟达、夏侯霸等人,也都是出于个人利益背叛原主的典型。吕布在投降曹操后,未能改正其早期的自私作风,而其他投降者也因为缺乏忠诚而被后人唾弃。
除了武将,文臣中也有几位较为著名的叛徒。如张松和法正,他们都曾投降敌国,背弃了自己所效忠的国家。公元241年,蜀汉大臣杨戏撰写了一篇《季汉辅臣赞》,其中虽然称赞了许多蜀汉的忠臣,但也明确批评了四位叛徒,认为他们违背了大德,给国家带来了耻辱。文章中提到的四大“奔臣”便是糜芳、士仁、郝普和潘濬。
糜芳原为刘备的亲戚,是刘备的妹夫,他的家族在徐州有着巨大的财富。刘备入徐州时,糜家兄弟鼎力支持他,并将妹妹嫁给了刘备。尽管刘备数次失去徐州,糜家兄弟始终忠心耿耿,帮助刘备重新振作。最终,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封糜竺为安汉将军,并将糜芳任命为南郡太守。然而,糜芳的忠诚并未持续到最后。在关羽北伐期间,糜芳未能及时完成给养任务,且在吴国对蜀汉发动袭击时,他选择投降东吴。糜芳投降后,受到东吴的轻视,甚至被虞翻公开侮辱,这让糜芳内心充满悔恨,但一切为时已晚。
郝普的故事则同样充满了背叛与无奈。他原为零陵太守,在吕蒙攻击荆州时,郝普是唯一一个坚守的太守。当时,刘备正准备增援荆州,而吕蒙则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称关羽被孙权的军队包围,郝普无奈之下选择投降东吴。然而,他的投降并非没有抗争过。实际上,他在吴军多次攻占荆州时表现出了抵抗精神,最终的投降更多是出于迫不得已的选择。
潘濬是蜀汉的名臣,曾辅佐关羽并在东吴被任命为太常。潘濬出身高贵,因其良好的背景和学识,在东吴受到了较好的待遇。他不像糜芳和郝普那样遭受冷嘲热讽,反而得到了东吴的尊重。尽管潘濬投降东吴的行为并不光彩,但相比之下,他的待遇与其他降将截然不同,最终甚至官至东吴的重要职务。
这些历史人物的投降,虽然各有背景和原因,但他们的选择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正如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所批判的那样,投降者无论如何辩解,都无法改变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那些出于忠诚或情有可原的投降,可能会得到一些理解和宽恕,但那些出于个人私欲的背叛者,终究会被后人所遗忘和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