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常常会听到一个高频的词汇:“天府之国”。这个词不仅是川西成都平原的象征,更是四川人引以为豪的骄傲。“天府”一词在古代的解释是“蓄聚之富,非人力也”,意指某个地方物产丰盈,民众富足,像是天赋的财富之库,仿佛是人间的乐土。然而,历史上的“天府之国”并非独属于成都平原,最初的“天府之国”和“沃野千里”等美誉,原本是赋予了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那么,“天府之国”的名号是如何从关中转移到四川、从西安迁到成都的呢?
关中如何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秦末汉初,谋士张良曾劝说刘邦将都城定于关中,他这样说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这里的“关中”指的就是关中平原,位于秦岭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呈现出三面环山的形状,西窄东宽,形成了一个冲积盆地。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00公里,形似新月,海拔约400米,地势西高东低,面积大约3.4万平方公里。
渭河贯穿关中平原的腹地,形成了广阔的阶地平原。河流的河槽较为平坦,而南北两岸的地势逐渐升高,形成了不对称的阶梯状地形。关中平原的土壤富含大量腐殖质,肥沃松散,尤其是在渭河以北、北山以南的广袤区域,这片沃土特别适宜耕作。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关中自、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渭河是关中平原的母亲河,水流含沙量较高,呈羽状分布,汇聚着关中平原的大大小小支流。然而,渭水两岸的地形极为不对称。南岸的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山脉,由于秦岭抬升作用和骊山隆起的影响,南部地势较高,北部则相对较低。为了灌溉渭河以南的高地,古人自秦代起便修建了多条引水沟渠,例如郑国渠、龙首渠、白渠、六铺渠、成国渠等人工灌溉渠道。
特别要提的是郑国渠,它是与都江堰、灵渠并列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郑国渠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它最初是出于一个阴谋。当时秦王嬴政刚刚登基,秦国显露出一统天下的雄心,而邻国韩国对此十分恐惧,设计了一个“疲秦”的策略,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前往秦国,提议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说是为了改善农业,实则是意图通过耗费秦国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拖延其统一进程。
然而,郑国渠的实际效益超出了韩国的预期。根据《史记·河渠书》记载,郑国渠完工后,使用了含沙量高的泾水来灌溉关中地区,结果大大提升了土壤的肥力,使得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粮食亩产翻了四倍。最终,关中变成了“沃野千里”,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最终成功统一六国。郑国渠的灌溉效益持续了百余年,成为秦代后所有朝代在关中不断完善水利设施的基础,标志着“天府之国”的真正形成。
关中为何失去了“天府之国”的称号?
与成都平原相比,关中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远早于四川,然而由于关中长期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地位在战略和政治上极为重要,这也使得该地区屡遭战乱摧残。秦朝末期项羽的火烧咸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东汉末年董卓等一系列战乱几乎摧毁了关中的繁荣。加上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关中不断遭遇战火的洗礼。
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乱导致了关中地区的人口锐减,经济也受到重创。特别是关中地区的气候偏干旱,长期的开荒与毁林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下降,进一步影响了人口承载能力。由于这些因素,关中的“天府之国”称号逐渐失去。
成都平原迎头赶上
与关中不同,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称号得来较晚,但它能够成功接过这一名号,背后有其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关中的衰落为成都平原腾出了空间,而成都平原的地理优势、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成都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都为其成为中国公认的“天府之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成都的崛起并不仅仅是关中衰退的结果,还得益于自身在自然条件和人文发展方面的优势。如何具体展开这个话题,我们将在下期继续讨论。
上期回顾: 崤函古道:长安与洛阳之间的两京大道,汉唐帝国的轴心,蕴含何等价值?
备注: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并转发。图文部分引自地球知识局,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