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道出了战争中的常态:胜利者必定有失败者。在顺境中,战争往往是轻松的,部队只需保持攻势,冲锋陷阵,胜利就会水到渠成。但一旦形势不利,如何保全实力、保存有生力量,重新振作并卷土重来,便成为了战术的关键。在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将领都曾在不利局面下巧妙撤军,避免了惨重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历史上最经典的完美撤军案例。
诸葛亮的五丈原撤退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三年的休整后,再次召集了十万大军,开展了他一生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伐。这次出征,诸葛亮准备充足,不仅有一支高效的后勤部队,且精心设计了能在崎岖山道上顺利运输物资的“木牛流马”。蜀军的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堪称天下顶级军队。
然而,面对魏国的司马懿,诸葛亮所做的一切准备却几乎都变得毫无意义。司马懿并没有出战,始终坚守阵地,面对蜀军的进攻毫无反应。诸葛亮曾写信讥讽司马懿,挑衅他为何像妇人一样羞怯不敢出战,可司马懿却始终如钝铁般坚守。
经过了长时间的对峙,诸葛亮体力透支、积劳成疾,最终死于军中。作为蜀军的灵魂人物,诸葛亮的死意味着这次北伐的彻底失败。然而,即使在诸葛亮临终时,他也未曾放弃对军队的保护。即便蜀军主帅病故,诸葛亮依然指示将军杨仪等人以冷静的策略撤退。在敌军司马懿的初步追击下,杨仪巧妙地利用反击战术,成功迷惑敌人,魏军未能及时追击。接着,蜀军借机撒下铁蒺藜阻碍敌军前进,为撤退争取了时间。最终,蜀军成功退回成都,保存了有生力量,等待下一次复兴的机会。
檀道济的巧妙撤退
东晋末年,名将檀道济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中原时,檀道济作为先锋,带领大军一路北进,收复了东都洛阳。然而,形势突变,北魏展开反击,宋军连续受挫,最终被逼至困境。
在魏军的围困下,檀道济深知单靠硬拼无法脱困,于是巧妙地采取了“疑兵之计”。他让军中一切显得忙碌、充实,粮草分发的场面让敌人误以为他依然拥有充足的资源。魏军侦察队误信情报,认为檀军尚有充足粮草,于是放慢了追击速度。在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下,檀道济成功拖延了撤退时间,并最终以冷静、隐蔽的姿态引导部队安全撤回。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历史上以智勇双全而著称,尤其在对待楚国的战争中,他通过巧妙的退让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面对楚国强敌,以“退避三舍”的方式成功诱使楚军自信过度,进而反败为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主动后退,挑起楚军的骄傲心理,最终利用楚军的松懈和过度自信,成功发起反击。晋军以少胜多,给楚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楚军几乎全军覆没。
晋文公通过这一战术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智慧——他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味地进攻,而是能在合适的时机退让,利用敌人的失误和疏忽来制胜。
李陵的最后选择
汉朝将领李陵的撤退,是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撤退之一。李陵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指挥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得到汉武帝的充分支持。当他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时,由于援军迟迟未到,李陵最终选择了撤退。在撤退过程中,李陵依靠车城和弓箭成功击杀了敌军数千人,但在完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他决定投降。李陵的投降选择虽然充满争议,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撤退与投降或许是最为理智的选择,因为他未能得到及时的援助和支持。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初期英法联军的传奇撤退之一。1940年5月,纳粹德国迅速突破法国防线,40万英法联军被困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港。面对极度危急的情况,英军不但成功组织了一次超乎预期的撤退,还挽救了大量的军力。在一个星期内,通过民间船只的帮助,超过33万人成功撤离。尽管这次撤退意味着盟军放弃了整个西欧,但正是这次撤退为后来的反攻保存了足够的力量,最终促成了德国的失败。
长征:红军的战略撤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次极为壮丽的战略撤退。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剿,毛泽东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红军从瑞金出发,途经四道封火线,跨越无数艰险的山川与草地,最终成功到达陕甘地区。尽管失去了原有的根据地,但这一战略撤退不仅保存了革命的核心力量,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逐步纠正了之前的战略失误,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确保了革命的持续进行。
这些经典的撤退案例,虽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的战术形式,但却都在关键时刻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果断的决策,为将军们保全了力量,为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