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赐死陈潢真的是因为他能力不如陈潢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康熙之所以决定除掉陈潢,根本原因在于他发现了陈潢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隐患,特别是陈潢不该有的行为和态度,这些令康熙感到不安。
《天下长河》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其制作水准可谓精良,堪与许多经典历史剧相媲美。在人物关系的刻画上,它远超《大明1566》,而在整体叙事布局上也明显高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至于后宫的描写,更是超越了《大秦帝国》,细腻且富有层次感。虽然《天下长河》是正剧,但其本质上却是一部悲剧,剧中人物的结局大多凄惨,尤其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与无情。
剧中的人物结局各异,唯有于振甲和康熙这两个较为刚正的人物结局较好,其他人物的结局大多都非常惨痛。有些是因为作恶多端,比如索额图;有些则是因为不懂职场规则,缺乏应有的机警,比如陈潢。
关于康熙为何偏爱于振甲,主要是因为于振甲这个人过于死板,待人处事直截了当,谁都不会巴结,也不惧怕任何人。康熙在用人时最看重的是“真话”,而于振甲就是那种不会撒谎、会如实报告情况的人。因此,康熙非常需要这样的官员,来确保他能准确了解政务状况。
而施琅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施琅虽然是个耿直的官员,但他曾与靳辅和陈潢一起工作,康熙因而对他产生了戒心。施琅虽有功劳,但一旦在事情上偏袒靳辅,就容易让康熙产生结党营私的嫌疑。康熙刚刚走出被索额图和明珠等人背叛的阴影,自然对结党之事异常敏感,任何类似的迹象都会引起他的警觉。
康熙对太子的态度也很严苛。太子大肆购置土地,并将其分发给官员,这本身就像是在暗中削弱康熙的权力。作为太子,若在朝堂上比皇帝还要有话语权,那无疑会动摇康熙的江山。因此,康熙不仅要防范太子,甚至对其结党营私的可能性非常敏感,绝不能让这种情况发展。
康熙最渴望的是一种彼此制衡的职场关系,类似于索额图和明珠那种表面不和但内心相互依赖的关系。即便他们两人心里可能不喜欢彼此,但表面上的隔阂和对立让康熙感到安心。这种职场上的微妙平衡对康熙而言至关重要,他需要这种心不和、面也不和的“假象”来稳定政权。
有一段剧情最能体现这一点。当高士奇看到明珠和索额图因事争执时,幽默地问:“你们一天不斗,能睡得着觉吗?”明珠回答说:“我们要是哪天不斗了,皇上就睡不着了。”这一回答令高士奇恍然大悟,明珠的意思很明确:在康熙眼里,两人不能和好,若两人和解,反而会让康熙感到不安。
然而,陈潢却不懂这一职场上的微妙规则。他虽忠诚于靳辅,但过度维护靳辅的做法却引起了康熙的不满。陈潢的情商低,对职场上的“潜规则”一无所知。康熙害怕的是陈潢这种极端忠诚,因为他不允许下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盟,尤其是在他眼里,靳辅与陈潢的关系过于密切,便显得极其危险。
在陈潢的眼中,他只是忠心耿耿地支持靳辅,然而他并未考虑到这一行为可能给康熙带来的隐患。康熙给了陈潢很多机会,但他依旧不懂得换位思考,导致最终的悲剧发生。相比之下,于振甲虽然迂腐,但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懂得怎样与皇帝保持关系。康熙用人标准很简单——能为国家、为他服务,但绝不能结党营私,尤其不能形成任何威胁到帝国权力的联盟。
因此,康熙对待施琅的态度就更为复杂。施琅虽然有功,但由于曾经和靳辅、陈潢有过共事,康熙自然不会让他太过逍遥,担心他会和某些人结成同盟。而于振甲不同,他既没有复杂的背景,也不结党营私,正是康熙所需要的那种可以信任的官员。所以,康熙才将于振甲提拔出来协助靳辅,确保两者间形成制衡,保持政务的透明和有效管理。
总之,陈潢的失败在于他过于单纯、忠诚,缺乏对复杂权力斗争的理解,而康熙则需要的是一种“表面不和而实则互补”的职场关系,唯有这样,他才能确保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康熙的“铁板一块”式治理,不容忍任何结党营私的行为,哪怕是在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