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的最后岁月,似乎一切迹象都清楚地指向一个不可逆转、令人绝望的结局。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正在逐步走向灭亡,无法逃避的命运仿佛已经降临。
1273年,经过长达六年的坚守,襄阳保卫战最终失败。南宋在巨大的损失下,国力严重衰退,而蒙古军则成功占领襄阳,凭此地得以通过汉水进入南宋的心脏地带——长江流域,进一步威胁到南宋的生存根基。
1274年七月,南宋岌岌可危之时,宋度宗在年富力强之际突然去世,遗下一个烂摊子,留下尚不满三岁的继承人——宋恭帝赵?,以及一位年逾六旬、毫无治国经验的太皇太后谢道清,肩负起国家存亡的重任。
1275年二月,权相贾似道在鄂州之战后曾一度击败忽必烈,带着最后的希望和人民的期盼,举国之兵西出池州。但在丁家洲的决战中,南宋再次以惨败收场。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南宋的命运愈加沉重,虽然在拼命挣扎,却似乎陷得更深。天命似乎已经遗弃了这个国祚已延续三百年的王朝。
南宋的灭亡虽然缓慢,却异常明确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只看命运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将这段历史戛然而止。
丁家洲战败的消息传入临安,举国震惊。朝廷在这片末日的阴霾下,拿出了自百年以来屡试不爽的“法宝”——求和。然而,局势已非昔日可比。贾似道曾在决战前夕试图与元军商讨和平,但伯颜坚决表示,若蒙古军未渡江,仍可考虑议和。然而随着沿江各郡纷纷投降,谈判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战败后的南宋,失去了与蒙古和解的筹码,所谓的求和,最后无非是臣服、纳贡、割地赔款。然而,面对命悬一线的局面,蒙古大汗忽必烈又岂会轻易放弃南方那一片垂手可得的广袤疆域和丰厚财富?
求和被拒后,朝堂上再次传来迁都避敌的提议,但这一举措显然并非什么高明之策。南宋能在江南偏安百年,最根本的依仗便是长江一线的天然屏障。但此时,蒙古舰队已打破了江南的防线,襄樊失守,沿江各地的纷纷沦陷,长江防线的崩塌即将到来。失去这一屏障,江南的广袤土地虽能为南宋提供庇护,却已无法避免命运的迫近。
失和无望、逃亡无路,谢道清只得以幼帝赵?的名义发布《哀痛诏书》,痛诉南宋三百年来对士人和百姓的厚待,希望各路能臣猛将尽快起兵勤王。然而,虽然言辞哀切,朝堂内外反应冷淡,响应者寥寥。大厦将倾,南宋的官员们大多数或观望,或暗自准备投降。唯有赣州知州文天祥和郢州守将张世杰带着区区三万兵马前来救援,然而这支部队对临安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尽管如此,谢道清心中还是稍感慰藉。
然而,宋廷并未完全信任这些民间力量,文天祥和临时招募的两万义勇士被安排在周边郡县防御,绝不得进入京城。而从荆襄战区千里驰援的郢州“正规军”成为南宋最后的倚仗。
1275年3月,张世杰被任命为保康军承宣使,负责守卫临安并抵御外敌。此时的南宋已经支离破碎,昔日的三大战区川陕、京湖已彻底丧失,剩下的两淮战区兵力也压缩在江淮之间,难以动弹。京城临安周围的多地已经沦陷,而因长江下游失守,宋军难以从江南调动兵力支援。
幸运的是,蒙古人久居北方,气候寒冷,未能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忽必烈于是下令暂停进攻,直到秋季再发动全面攻势。这段时间成为了张世杰恢复长江南岸控制的空档期。1275年五月,张世杰的部队成功收复了常州,紧接着,平江、广德、溧阳等地也纷纷归还宋朝。宋军士气逐渐恢复,民众响应频繁,原本归顺元朝的浙江一带,也在此时出现反叛潮。
然而,真正的转机出现在长江北岸。窝阔台一系的海都叛乱使得忽必烈命伯颜率军返回平叛。虽然伯颜力陈灭宋大好时机,忽必烈最终同意继续用兵,但南北调动仍需时间。张世杰便趁机大举反攻,迅速夺取了扬州,继而瞄准了镇江,一旦镇江落入宋军手中,江南与江淮将连为一体,南宋有望恢复失地。
张世杰计划在1275年七月初一发动决战,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庭芝和张彦却在约定的日子里爽约,不再出兵。至此,原本的三路夹击计划顿时变成了张世杰孤军奋战。尽管如此,张世杰依旧决定与元军死战,他将战舰布阵在焦山附近,气势如虹,准备全力迎战。
张世杰的忠诚与勇气在这场决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本是陆军将领,对于水战并不擅长。尽管拥有着东南沿海经过技术革新的巨大战舰,张世杰却还是在战术上犯了致命错误,模仿曹操赤壁之战中的船阵,并未考虑到战船的灵活性问题。
蒙古指挥官阿术观察到这一点后,巧妙地利用火攻战略。依靠突变的风向,蒙古水军迅速展开火攻,南宋的庞大舰队在瞬间陷入了火海。宋军战舰上的风帆与桅杆接连着火,铁链连接的舰队无法动弹,士兵们在火海中死伤惨重。战斗持续了数小时,最终,张世杰和他的舰队在慌乱中败北,南宋再度失去了长江防线的控制权。
这场焦山水战的失败,也标志着南宋的长江防线的彻底崩溃,战局进一步明朗,南宋灭亡的时刻已经迫在眉睫。元军在连胜之后,几乎是势如破竹地席卷江南,南宋的朝廷彻底陷入绝望。
在这场国运尽失的时刻,临安的官员们纷纷弃官逃亡,左相陈宜中、右相留梦炎等人甚至放弃职责,直至南宋最后的日子。最终,在1276年正月,谢道清带着幼帝赵?,亲自宣布投降,南宋正式灭亡,三百年辉煌的宋朝历史,也在这一刻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