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上被称作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北方出现的五个短命的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以及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除此之外,还有北汉政权在北方的存在,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特殊存在。因此,即便简单提及五代十国的历史,北汉政权的特殊性便显而易见。北汉的特别之处,不仅体现在它的名称上,且这一政权的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尤其是在它与汉人身份的联系上。我们今天来细看北汉的历史脉络,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北汉之所以被称为“汉”,是因为其建立者刘知远自认是后汉的继承人,而后汉自称为“汉”,源自刘知远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家族自称是东汉明帝第八子刘昞的后代。然而,现代的学者普遍认为刘知远所宣称的皇族血统并不属实,认为他家族的真正来源应是沙陀部。沙陀部作为一个突厥族群,在五代十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这两部经典史籍中均记载,刘知远的祖先属于沙陀部,即所谓“其先本沙陀部人也”。那么,沙陀部到底是什么族群呢?
沙陀部最早是西突厥的别部处月部。其族群在历史上原本居住在蒲类海一带(今新疆巴里坤湖周边),因大沙丘遍布而得名“沙陀部”。早期,沙陀部与唐朝、吐蕃、回鹘等多方势力有过密切交往,尤其是在唐朝时期,沙陀部的部族领导人朱邪尽忠和朱邪执宜,曾带领沙陀部在公元808年投奔唐朝,避开吐蕃的压迫。尽管这支队伍出发时人数达到三万,但最终仅有2000多人成功到达唐朝的灵州(今宁夏灵武)。朱邪尽忠本人在途中也被吐蕃杀害。
接下来,唐朝政府将沙陀部安置于盐州(今陕西定边)和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这一过程帮助沙陀部逐步恢复了实力,期间他们开始与周边汉族民众融合,逐渐走上汉化的道路。在唐末黄巢起义的动荡中,沙陀部的李克用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唐朝的强力藩镇之一,帮助朝廷平定黄巢起义。随着唐朝灭亡,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继位后先后建立了后唐和后晋两个朝代。
到了公元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而来自沙陀部的刘知远在此时自立为帝,宣布建立后汉政权。刘知远的汉族血统始终受到质疑,但他选择自称为“汉”继承者,宣称自己是东汉明帝刘昞的后代。此举有着象征性的意义,但也遭到了许多历史学者的批评,因为刘知远的家族实际上来自沙陀部。然而,尽管如此,刘知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还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背景和巧妙的政治手段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汉。
不久,刘知远去世,由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刘承佑在位期间发生了许多政治风波,包括怀疑大臣郭威谋反,导致后汉的内斗。刘承佑最终逼迫郭威反叛,导致后汉政权迅速陷入混乱,四年后便宣告灭亡。
而在这个时期,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原本也是河东节度使,拥有强大的军队和资源。在郭威背叛后,刘崇本有机会恢复后汉,但当时他认为郭威更有可能扶持刘知远的儿子刘赟为新皇帝,而不会发动政变。因此,刘崇选择了按兵不动,但郭威却在刘赟前往开封的途中将其杀害,并建立了后周政权。
此时,刘崇终于意识到形势的变化,开始起兵反抗郭威,并自称皇帝。然而,由于后汉大部分领土已经被后周控制,刘崇的势力范围仅限于太原周围,政权的基础显然不如后周强大。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此时的刘崇及其政权应该被视为一个新的政权,并且根据其地理位置,将其称为“北汉”。
北汉建立之初,刘崇并不满足于割据,他希望恢复后汉的荣耀,甚至寄希望于外援。于是,刘崇向辽朝求援,并且得到了辽朝的支持。此后,刘崇通过辽朝的援兵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然而,虽然辽朝支援了北汉,但北汉的军事行动多次遭遇挫折。尤其在攻占晋州和隰州的过程中,北汉军屡遭失败,导致其国力大幅下滑。
最终,北汉政权的衰败已成定局,尤其是在公元954年后,随着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去世,其继任者柴荣迅速采取了军事行动,摧毁了北汉的军事力量,并迫使北汉暂时放弃恢复后汉的计划。
然而,在北汉的后期,它依然勉力维持,甚至多次向辽朝求援,并尝试通过军事防御延缓灭亡的进程。北汉的将领杨业,也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多次与宋朝的战争中,给予敌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杨业一度被北汉皇帝信任,并承担了重大的军事任务,但他也不满北汉的依附辽朝,主张主动对抗辽朝,与宋朝合力对抗北方的威胁。然而,最终,北汉在公元979年还是被宋朝彻底灭亡,杨业也成为了历史上杰出的抗辽英雄。
北汉的灭亡,虽然是五代十国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性结束,却也为宋朝的崛起和对北方政权的征服铺平了道路。最终,北汉成为了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历经了近三十年的历史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