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大朝代,如唐、宋、元、明、清等,其铸币工艺和流程各有变化与独特的风格。因此,我们不能仅通过某一朝代的标准来评判其他朝代。例如,尽管我们对清代的铸币工艺较为熟悉,但若将其直接套用到唐宋时期,就会出现误解与错误。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技术与风俗。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铸钱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范铸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硬质模具将金属熔化后浇铸成钱币。铸造过程需要将所有的钱模和浇道一次性雕刻出来,并在模具的正反两面做好相应的设计,然后将它们合拢进行浇铸。而第二种方法是翻砂法,它是利用细砂作为铸型材料。铸造时,需要用若干枚母钱在砂型上直接印制出钱币的形状和文字,随后再开出浇道进行铸造。在范铸法的时代,铸造钱币并不需要母钱,而翻砂法则必须依赖母钱。因此,如果有人声称找到一枚五铢钱的母钱,那无疑是错误的。
说到清代的铸币工艺,这里有雕母和铸母的使用,都是通过铜材制作而成。而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指出,母钱的制作是采用锡进行雕刻。虽然明清两代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在铸币技术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如果我们用清代的铸币方式去解释唐宋时期的铸钱,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崇宁通宝这种大钱币中寻找母钱,可能会发现诸多相似的“母钱”,但它们似乎又不完全符合要求,实际情况可能是宋代的雕母并非用铜制作,而是选择了木质材料。下图展示的这种木质宋钱曾在某个钱监的遗址中被发现,不过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其意义,反而是多年后才恍然大悟,这其实就是宋代铸造母钱的实物。
有人可能会疑惑,木质雕母是否太脆弱,不易保存?确实如此,但若想确保母钱的耐用性,必须选择相对坚硬的木材,或者经过特殊处理的木头,以防止其磨损、变形或损坏。其实,这是完全可行的,比如,红木家具的存在就是人们利用木材耐用性的一个例证。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这种木质雕母的尺寸通常比流通的钱币略大,这也符合母钱的基本要求。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木质母钱的工艺不够精细。其实,民间常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说法,在铸量庞大的北宋时期,为了提高铸造效率,降低母钱的精度以节省时间,这实属常见现象。此外,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用木材制作母钱是否更有利于防止其流入民间,从而有效打击私铸行为?当母钱不再使用后,还能用来作为燃料,这一举利两得的做法,似乎也是一种智慧。
铸币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商业行为,也需要考虑到利润。仔细观察清代的钱局,有时开铸有时停工,很多时候就是因铸钱亏损所致。因此,母钱的制作不能太过繁琐,所用材料也应经济实惠,这是一条基本原则。此外,今天我们所见的清代雕母,很可能是作为样币的存在,是为了展示给上级看的,因此在制作上会尽量追求精细。而除了京局外,其他地方的钱监在日常铸币时,往往更加注重成本,在工艺精度上也会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