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某一天,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政治处主任的莫文骅将军,怀着一份敬畏与期待,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他手中捧着自己撰写的一篇文章,恳请毛主席在有空时给予指导。莫文骅,这位来自广西南宁的军事领导人,早年曾在国民党举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南宁分校就读。他一生热爱读书,常常在战争与战斗的间隙里,抽空阅读几页书,记录几行日记。这份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没有停止过思考与自我提升。即便是成为“抗大”的领导后,依然没有放松过对知识的渴求。
毛主席一直十分赏识莫文骅这类努力钻研文化知识的干部。听闻莫文骅请求指导文章,毛主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表示会在有时间后仔细阅读并与他交流。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叫人把莫文骅找了来。莫文骅刚一走进办公室,毛主席便站起身来迎接他,语气轻松、带着一丝笑意,说道:“你这个莫文骅呀,真是了不起,简直比斯大林还行!”
莫文骅听到这话,愣了一下,随即有些紧张不安地问:“主席,您是说我的文章出了问题,还是我做错了什么?”毛主席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走到莫文骅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接着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毛主席慢条斯理地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7月3日发表了一篇演讲,他的文章篇幅跟我们《解放日报》的社论差不多,仅仅一千字左右。可是你的文章有三千字,比斯大林的长了整整两千字,说明你比斯大林还厉害,水平非常高。但不同的是,斯大林讲得清楚透彻,而你呢,还有提升的空间。”
莫文骅听了,突然感到一阵心虚,他不自觉地摸了摸后脑勺,低声道:“主席,我的写作水平确实有待提高,还请您多多批评指正。”毛主席见状,不再调侃他,示意他坐下,开始耐心地指导他如何写好理论性文章。毛主席详细地讲解了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特别强调了如何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做到简洁而生动,抓住主题并突显重点。此外,毛主席还提醒他,在写完文章后,一定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至少看三遍,反复修改,以确保文章的质量。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一直非常重视“枪杆子”和“笔杆子”并行的重要性。尽管战时以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但他同样非常关注文化战线的成果。毛主席不仅对他人有严格要求,更亲自践行这一理念。例如,他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不仅是一篇理论上的经典,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重要学习资料。文章开篇便直指党八股的危害,强调必须彻底清除这种不良文风:“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连党八股都不清算,那它们就永远有藏身之地。”
这篇文章结构紧凑、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开篇即明确指出党八股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最后通过坚决摒弃党八股来呼应全文的主题,整篇文章自然完整,严谨有力。毛主席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党八股的反动性,生动地描述了其阻碍革命进程的本质:“党八股是死硬的东西,是后退的东西,是阻碍革命的东西。”
另一篇毛主席的经典之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虽然篇幅不大,仅约200字,但言简意赅,概括了战斗的经过与胜利的背景。文章写得简练却内容丰富,既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又生动描绘了敌军的溃败以及我军的勇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同时也展示了我军英勇前进的情景:“万船齐发,直取对岸”,并且展望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毛主席的文章风格一贯简洁、直白,追求精炼的表达和清晰的中心思想。他提倡写短而实的文章,坚决反对空洞冗长的文字。他认为,“长”与“短”并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文章主题的需求来决定篇幅。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更是鼓励大家精炼自己的文字,把复杂的思想清晰而简洁地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传播和落实。
总结来说,毛主席的写作风格既注重思想的深度,也追求形式上的简洁明了。在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他通过不断的理论创作与实践,展现了其卓越的理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领导风范。他的这种文风,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
参考文献:
《毛泽东和他同时代的人》
《毛泽东的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