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6日,一筐名为“张学良”的水果,意外地引发了溥仪的极度恐慌,直接加速了他向日本投靠的决定。事情的发展与张学良当初的初衷大相径庭,这件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而溥仪也因此成为张学良心中深深仇恨的人,直到晚年,张学良每每提及溥仪时,依然是气愤难平,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是共产党,我会毫不犹豫地直接处决溥仪。”
两位性格迥异的人——一位是末代皇帝,另一位是东北的少帅,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交情与冲突,才让两者的命运紧密相连,产生了如此复杂的恩怨?
那筐“水果”中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为何张学良对溥仪如此深恶痛绝?
1926年4月,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下,溥仪与张学良迎来了第一次正式会面。
与父亲张作霖对溥仪这个“宣统皇帝”的无比尊重不同,张学良在见到溥仪时的举动却显得格外轻松随意,甚至可以说有些许放肆。与溥仪的第一次见面,张学良并未像传统礼节那样下跪行礼,也没有弯腰鞠躬,而是随意地打了个招呼。
虽然此时溥仪早已被赶出紫禁城,成了被人轻视的“亡国之君”,但是自从他来到天津后,他便一直在努力结交各路势力,试图复辟大清。即便如此,他依然在日常生活中维持着“皇帝”的尊严。就连张作霖,也一直以“皇帝”的礼节尊重他。然而,张学良此时毫不顾忌溥仪的尊严和面子,眼看着张学良这番举动无疑是让溥仪精心维护的体面被无情撕裂,溥仪内心自然充满了愤怒。
尽管心中满是怒火,溥仪还是忍辱与张学良交谈,但接下来张学良的一番话,却令溥仪的面子几乎难以维持住。
张学良直接说道:“清朝已经没了,复辟的事情还是不要再想了。你可以去南开大学读书,或者你有喜欢的学校,可以和我说,实在不行,我也可以送你出国读书。” 他语气平静,甚至有些带着淡淡的鄙视,“至于光复大清朝,完全是空想,你现在的身份是皇帝又如何?”
张学良的这一番话无疑是狠狠击打了溥仪那些年的心血和幻想,溥仪的脸上瞬间冻结,表情变得僵硬。溥仪身后的随扈们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教训张学良几句。
然而,当时正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掌控着广阔的东北领土,而张学良作为少帅,也已经是京津地区赫赫有名的角色,谁敢不给他面子?溥仪只能咬牙忍下这股屈辱,微笑着婉转拒绝张学良的建议,说自己“未来有所作为时再考虑”。
张学良意识到,溥仪显然仍执迷不悟,他始终心心念念着复辟江山,这一切在张学良看来是自不量力,已是过时的幻想。无论溥仪如何解释,张学良都觉得溥仪根本没任何回旋的余地,只能沦为历史的笑柄。
“你如果继续如此下去,最终恐怕会丧命。” 张学良冷冷地劝道,“这番话是为你好。”
说完,张学良头也不回地离开,完全不顾溥仪的面子。
或许正是这次的不愉快经历,让溥仪决定以后不再直接与张学良交往,尽管他依旧在尝试拉拢张作霖父子,然而,他却开始派弟弟溥杰出面处理事务。
然而,令溥仪没有预料到的是,溥杰与张学良的关系越走越近,甚至溥杰一度产生了加入张学良军队的念头,这与溥仪当初派溥杰出面的目的完全背离——溥仪本意是要通过溥杰拉拢张学良,却没想到溥杰却有了背叛哥哥的想法。
虽然最终溥杰并未成为张学良的部下,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让溥仪感到极度不安。为了避免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溥仪甚至做出过一些试探性的行为。
然而,随着张作霖的撤离,溥仪在1927年和溥杰发生了几次微妙的交往,直至溥仪与日本人合作的阴谋逐渐明朗化。张学良心中对这种背叛的愤怒越来越强烈,直到他决定主动断绝与日本的合作。
1928年,张学良做出了决定——向南京政府投诚,然而他却面临来自溥仪的强烈反对。溥仪虽然早已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却仍不放弃自己对东北的控制,他秘密通过日本商衍瀛接触张学良,试图以各种手段说服张学良改变主意。最终张学良决定做出坚决的选择,宣布了“易帜”的决定,而溥仪和日本的联合也随之暴露。
然而,溥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日本的合作只不过是进一步走向了背叛国家的深渊。1931年,溥仪的命运彻底被改写。通过日本人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但这一切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权力,反而成了卖国的象征。
张学良看清了溥仪投降日本的险恶意图,心中愤怒异常,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警告溥仪。当他得知溥仪的住所里收到了一筐水果后,他心生一计,在水果中暗藏炸弹,想通过此举警告溥仪。然而,溥仪却因过度惊恐而选择投靠日本,最终无奈地将自己的所有选择交给了日方。
尽管如此,张学良依然心中充满憎恨,尤其当溥仪投向日本人的怀抱时,他意识到自己一生中的一个决定已经错失,最终希望有机会以信件劝说溥仪放弃。
但溥仪却选择了更为亲日的路线,最终成为日本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