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六部继承了明代的体制,很多人对其职能和职务设置有固定的认知,尤其是关于每部的堂官配置。传统印象中,各部的尚书通常由满汉各一人担任,左右侍郎也是一样,左侍郎和右侍郎各一,整个六部的官员就包括了12名尚书和24名侍郎。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侍郎的设置复杂多变,人数也远远超过24人。
尤其是在侍郎的具体设置上,户部和兵部的安排就更加复杂。除了常规的左、右侍郎,户部还设有额外的专职侍郎,负责一些特定领域的工作。这些专门的侍郎处理的是一些重要的、涉及国家运转的事务。
户部,作为主管国家财政的大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清代的制度框架下,吏部虽然名列六部之首,但其实际权力和影响力常常受到皇帝的制约,尤其是在皇帝心中,户部的地位往往要超过吏部。从雍正开始,户部的三大仓库(银库、缎匹库、颜料库)被从常规职权中分离出来,由最受皇帝信任的王公大臣负责管理,这一职务被正式称为“管理户部三库大臣”。
历史上,第一个担任“管理户部三库大臣”的人是怡亲王允祥。他在所有正式的公文或奏折中,都会把“管理户部三库”这一职务写在“怡亲王”之前,足见这一职务的分量。实际上,能担任这一职务的高官往往比亲王更受重视。此举也进一步削弱了户部尚书的权力,而与三库相关的官员如郎中、员外郎、司库等,几乎全部由满人担任。这表明,清代皇帝对财政管理的高度重视,且极少将这一重要职能交给汉人。
除了左右侍郎,户部还设有一个特殊职务——总督仓场侍郎。这个职务的设置不分左右,只有一位,品级为正二品,负责管理漕粮的积储及北河运粮的相关事务。仓场侍郎在通州设有独立的衙门,且与户部的办公地点相隔较远。仓场衙门下属有多个具体的管理机构,如坐粮厅、大通桥监督,以及京通十三仓监督等,具体事务由郎中和员外郎等负责。虽然仓场侍郎的品级与左右侍郎相同,但其职务地位通常较低,升迁的机会也较为有限,通常需要从左右侍郎的位置逐步晋升,直接晋升为尚书的情况并不多见。
督捕侍郎是一个较为冷门的职务,许多人对此不甚了解。实际上,这一职务在康熙以后逐渐被废除,原本负责的事务也并入刑部处理。督捕侍郎最早设立于顺治十一年,当时京城频繁发生旗人逃亡事件,诸王和九卿建议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顺治帝于是决定在兵部额外设立一名满汉左右侍郎,专门处理旗人逃亡事务。经过康熙平定三藩后,社会安定,旗人逃亡的情况显著减少,督捕侍郎职务逐渐变得不再必要。至康熙三十八年,督捕侍郎被裁撤,相关职能转交给刑部。由于这一职务的存在时间较短,史料中对此的记载相对较少,虽然它确实存在过,但我们也不需要过于追溯其细节。
至于盛京的五部,它们分别是户、礼、兵、刑、工五部。盛京,作为满人的故土,在顺治帝入关后,盛京的军政事务由内务大臣负责。顺治帝为了提升盛京的地位,顺应大臣的建议,于顺治十五年设立了六部制度,尽管他并不完全赞同这一方案,只同意设立礼部,主要是因为关外三陵祭祀需要礼部的统筹。随后,户部和工部也相继成立,而刑部则是在康熙元年设立的,至康熙三十年,兵部也设立了。这样,盛京五部得以确立并成为正式制度。
盛京为何没有设立吏部呢?这与盛京的地理位置以及所管理的特殊事务有关系。盛京的职能主要集中在处理旗人事务,且因其与朝廷的联系较为紧密,吏部的职能在此地显得不那么必要。盛京五部所掌握的事务仅限于盛京及其周边区域。例如,盛京户部负责地方财政,征收粮庄、盐庄、棉花庄的税收,以及旗地的地租等;刑部则审理涉及盛京旗人和周边蒙古案件,每年会同其他部门的侍郎及奉天府的官员进行审判。
盛京五部的侍郎品级为正二品,每个部门各设一名侍郎,职务不分左右,也不分满汉。尽管如此,由于东北的严寒气候,大多数汉人不愿意被派往盛京工作,因此,盛京的侍郎大多数由满人担任。此外,由于盛京较为偏远,许多在朝廷中失宠或政途不畅的高级官员,也会被调派到盛京,类似于明代南京六部的“养老”政策。因此,盛京五部的地位显然不如京师六部,这也使得盛京五部的官员在升迁上受到了限制。盛京的侍郎虽然地位较高,但他们通常不会直接晋升为京师六部的尚书,必须在侍郎职位上待足年限,才能进一步升迁。
此外,清代的理藩院同样设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然而由于理藩院在六部中的排名较低,侍郎的职务重要性也相对较弱,甚至不如大理寺卿或通政司使。因此,时人常戏称仓场侍郎、盛京五部侍郎、理藩院侍郎为“同侍郎”,这一称呼也反映了这些职务的相对低位,表明它们与京师六部的正统侍郎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