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各项发展建设的日益紧迫,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许多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和元帅们被推上了关键的岗位。而在这些历史人物中,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凭借其“多面手”的声誉,理所当然地被赋予了重任。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以绝对武力征服对手的武将,竟然被任命为新中国的外交部长,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即便是陈毅自己,也对此感到极为震惊。他在接到任命时,心情复杂,沉默许久后对妻子张茜说:“如果我接下外交部长这个职务,可能会有四种结果。”
那么,为什么陈毅会成为外交部长?他口中的“四种结果”究竟是什么?在其任职期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波与考验?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掌舵人是周恩来总理。自他担任外交部长以来,周总理凭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将百年屈辱的外交历史逐步抹去,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新局面。周总理的卓越功绩,永载史册。
然而,总理虽威仪赫赫,亦非万能。面对国内外繁杂的事务,他必须同时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并时刻亲自掌握大权,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意识到这一点后,周总理与毛主席商议,决定寻找一位合适的继任者来接替外交部长一职。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到,那个在井冈山时期便并肩作战的老战友——陈毅。
自从陈毅加入革命队伍以来,他不仅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且始终忠诚于毛主席与周总理的领导。在三人的心中,陈毅既是同生共死的革命伙伴,又是值得依赖的亲密朋友。更重要的是,陈毅在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忙碌于各项工作任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毅在解放上海时,曾立下“兵不入民宅”的铁律,亲自指挥数百万解放军战士席地而睡,展现了他对民众的深厚情谊。这一决定,也让毛主席赞不绝口,连声说:“很好”。此外,陈毅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严格整治社会风气,建立了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改革措施,成为全国改革的标杆。正因如此,毛主席与周总理都对陈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
然而,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当陈毅收到这一调令时,他竟然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他坦言道:“让我上战场,我必义不容辞,可是外事工作弯弯绕绕太多,太复杂了。我担心自己会因为过于感情用事,招致麻烦,最好还是让别人来做。”这样的自我认知,令毛主席与周总理也不免为之忧虑。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认为陈毅身上的“临事而惧”的特质,反而适合外事工作中的人际沟通与处理。
于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劝导他:“我们知道你有幽默感,处事冷静细致,有这份能力,一定能胜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决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你的信任。”听完两位领导的劝解,陈毅终于不再推辞,决定接受这一重任。然而,他依旧心怀忐忑,他深知,周总理在国内外的威望至高无上,自己若立即接任该职务,恐怕难以胜任。于是,他提出跟随总理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了解外事工作。
在随总理出访的过程中,陈毅几乎像个新手,认真地跟随着周总理的步伐,边学边做。总理也耐心地教导他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外交事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陈毅终于逐渐摸索到了外事工作的规律和技巧。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的实际利益。周总理特意带着陈毅一起前往,安排好行程后,他对陈毅叮嘱道:“这次会议非常重要,顺利结束后,你就能正式任职外交部长。但千万不可懈怠。”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在他们出发前夕,蒋介石指派毛人凤进行“暗杀”行动。在周总理和陈毅即将乘飞机前往香港时,毛人凤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准备将整个中国代表团炸毁。幸运的是,因缅甸总理的突然邀请,周总理决定提前去仰光商讨会议相关事宜,未曾按计划登机。毛人凤的阴谋没有成功,炸弹爆炸的消息却令人震惊不已。
这起意外事件令周总理和陈毅悲痛万分。国内的舆论压力也逐渐升高,有人提议是否应该推迟参会。陈毅不知所措,急忙向周总理请示。总理坚定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为世界友谊而来,为亚非人民争取更多理解与合作,即使遭遇不幸,也是值得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继续前进。”
周总理的话如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陈毅的心中。从那时起,陈毅立誓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定地为外事工作贡献自己的一切。
万隆会议最终顺利召开,陈毅开始接受外交部党组织的培训,为正式担任外交部长做准备。然而,身体的状况却令他一度推迟了职务的接任。直到1958年2月,陈毅终于以外交部长的身份正式上任。
成为外交部长的那一刻,陈毅感到无比沉重。他心里清楚,自己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未来的路不知会遇到多少风雨。他对妻子张茜说道:“担任部长,有四种结果:第一,取得成绩;第二,平平无奇;第三,犯下重大错误;第四,健康出现问题。”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忧虑与担心。
张茜作为文学工作者,深知丈夫内心的焦虑。她安慰他:“无论前路如何,你都要坚定地走下去。”然而,陈毅的确感到了压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仅面临外部的复杂局势,还因为工作压力与妻子产生了分歧。
1965年,第二届亚非会议在阿尔及利亚召开。陈毅已担任外交部长七年。尽管与周总理的外事能力相比稍显逊色,但他始终扮演着国家外交中的“定海神针”。然而,这次会议上,陈毅却犯下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由于政变发生,阿尔及利亚的局势突变,所有国家的代表们都纷纷关注会议是否能继续举行。
陈毅在没有获得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匆忙赶到会场。当各国代表纷纷询问是否继续会议时,陈毅未能冷静分析形势,反而凭着过往的战斗经验,错误地宣布:“会议一定会顺利召开,请大家耐心等待。”
然而,阿尔及利亚的局势已经无法控制,这一宣布不仅给各国代表留下了错误的信号,也让中国在国际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周总理得知消息后,批评道:“胡闹,胡闹!”陈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深感懊悔。回国后,他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请罪,并发誓今后不再轻率行事。
这一事件成为了陈毅一生的警示。他从中吸取了教训,凡事更加谨慎,不再轻易做出决定。他的外交工作逐渐得到改善,也更加注重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沟通。
1971年,随着中美建交的推动,陈毅的贡献逐渐为世界所认可。然而,在1971年底,陈毅因病卧床,无法再继续承担外交工作,但他依旧心系国家,对国际局势关注不断。197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