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冯玉祥赶溥仪出宫究竟是对是错?
创始人
2025-09-18 20:04:11
0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段文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细节,语句更丰富地改写一遍,字数变化不会太大:

---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事正酣之际,冯玉祥突然反水,一举击败了直系军队,造成直系惨败。随后,冯玉祥掌控了北京城,随即做了一件大事——他暗中指使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正式废除了溥仪的帝号,并将他驱逐出紫禁城。

这件事后来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著名的民国学者胡适就对此愤愤不平,他自称“要说句公道话”,严厉斥责冯玉祥的行为是背信弃义、违背诺言。但也有人提出异议,指出当年签订《清室优待条件》时,就明确提出溥仪应当离开宫廷,长时间留驻紫禁城本就是违约行为。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

其实,这其中各有道理。

溥仪没有及时出宫,确实成了一笔复杂的“烂账”。原因在于《清室优待条件》本身对于溥仪何时出宫并无明确规定。该条件的甲部第三款写道:“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其中的“暂居”没有限定具体时间,期限极其模糊。

更有趣的是,当年袁世凯通过巧妙手段,取得了溥仪孤寡的母亲隆裕太后的同意,才得以逼迫溥仪退位。晚清时期的共识是“共和”,但对共和的理解多样,有人甚至主张君主共和。隆裕太后签署辞位诏书时,仍希望保留一个虚君的象征,袁世凯也顺势利用了这种模糊的期待。

辞位诏书中提到的“政体”,更多强调立宪体制,而非完全的共和体制,这与后来的“共和立宪国体”有明显差异。辞职诏书之后,隆裕太后仍旧处理朝政,只是国事已经归袁世凯管理。奏事太监曾向太后禀报:“国事已归袁世凯,太后请只问家事。”

所以袁世凯当政期间,从未催促过溥仪搬离紫禁城——大家都是“哥们儿”,谁愿意搬家呢?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原本应于1913年4月迁往颐和园履行约定,但由于隆裕太后去世,以及民国政府批准,迁宫一事被推迟了。

袁世凯的做法极为高明,甚至在他鼓吹恢复帝制时,许多满清遗老还支持他。因为这些旧臣觉得袁世凯不让溥仪搬家,不废除帝号,似乎在帮“宣统皇帝看守江山”,等溥仪长大了再“还位”。袁世凯这忽悠手段堪称天顶星级别,但最终这也成了天大的烂账。清廷有理直气壮的理由说,不是我不搬,是我想搬你们不同意啊!

按照民国元年的优待条件,清室应当迁至颐和园,但由于民国政府没有下令迁出,迁宫被一再拖延。

如果当时北京由段祺瑞或张作霖控制,这事可能还能被搪塞过去,但当时的北京由冯玉祥掌控。

这里补充一点当时的政治背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背景,是张作霖、孙中山、段祺瑞三方组成了三角同盟,而皖系仅剩浙江督军卢永祥一枝独秀。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以及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经常在上海聚会,被称作民国“四公子”——其中卢小嘉就是后来绑架黄金荣的主角。

后来直系军队与卢永祥发生激烈冲突,爆发了江浙战争,这直接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表面上看是直系与奉系之间的争斗,实则是奉系、国民党人与皖系合力围剿直系的结果。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参考极简版的军阀混战史。

因此,冯玉祥与北方国民党关系密切,而国民党普遍主张对溥仪采取强硬态度。大家一致认为,应废除帝号、驱逐溥仪已成共识。

有人公开提出两项主张:第一,废除总统制;第二,清皇室触犯民国,应被驱逐和惩办。

一个共和国竟然还有皇帝存在,这种“国中之国”的特殊现象,长期被视为辛亥革命未彻底成功的象征——革命了,竟然还有一个小朝廷盘踞在紫禁城,这无疑是对革命的讽刺。

因此,北京政变后废除帝号、驱逐溥仪的举措,被广泛视为“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业”。

这不仅斩断了复辟派的借口,也赢得了全国四千万国民的认可与欢庆,他们普遍赞赏冯玉祥在首都的革命行为。

对冯玉祥个人而言,驱逐溥仪还有着特殊的情感因素。回溯武昌起义时期,他作为新军的军官,曾与同志们共同起义,誓言推翻满清政府,消灭卖国的军阀。十余年间,他一直铭记这一誓言,不敢一日忘怀牺牲的同志。

因此,无论从公义还是私人情感出发,冯玉祥驱逐溥仪、废除帝号的动机都非常充足。

当时舆论普遍支持这一行动,认为冯玉祥不仅仅是军阀之间的争斗,而是在完成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

“国民军起义,长城光复,首都已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功,非军阀内斗可同日而语。”

这给冯玉祥带来了面子和声誉,也为他的形象洗白。像这样的机会在民国时期极其难得,他自然不会放过。

此外,冯玉祥驱逐溥仪,也反映了新兴军阀对旧军阀政治规则的冲击。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出身清军,与满清权贵关系密切,即便共和后依然对清室保持某种敬意。但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冯玉祥等新军阀崛起,他们大多来自北洋新军,经历过辛亥革命,对清廷认同感极低。

满清王公们对此深有体会:在北京政变前,无论哪派军阀掌权,都必然客气地与满清王公们打交道。就如作者父亲载涛,清朝时曾任军谘大臣和训练禁卫军大臣,民国时仍是巩威将军,跟许多军政大员关系密切,政权更迭时互送往来,气氛和谐。皇帝和王公们都能安然居住在官邸之内,毫无顾忌。

但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的士兵对这些旧贵族毫不客气,令他们感到毛骨悚然。溥仪出宫后也极度恐惧,甚至夜不能寐,害怕被活活烧死。

而段祺瑞对此极为愤怒,听闻冯玉祥驱逐溥仪的消息后,怒拍桌子:“优待条件我亲手订立,各国使馆都有案,怎能一人撕破?如今若我入京,怎会闹成这般!”进京后,更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爆发激烈争执。

无论如何,在共和体制下,容忍一个皇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溥仪被驱逐出宫后,民间强烈反对恢复优待条件,国民党甚至公开在段祺瑞面前放言:“法国革命杀路易十六,英国革命杀查尔斯一世,俄国革命杀尼古拉二世,中国革命也可以杀溥仪。”

对溥仪而言,1924年被驱逐出宫或许是件幸事。当时段祺瑞、张作霖尚存对清朝的某种“香火情”,对溥仪尚有照顾。而四年后,随着北伐的推进,新的权力者变得冷酷无情,甚至为军费逼死了前总统黎元洪。若溥仪仍旧滞留紫禁城,结局恐怕会更加悲惨。

以上,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简要梳理。

---

如果你需要,我也可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得更口语化或者学术化,随时告诉我!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科技尚未迈入高度发达阶段的古代,人们勇敢地踏上海洋,开辟新的航线...
2025-09-18 13:04:03
档案保存环境与设备管理:守...
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信息的载体,其保存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完整...
2025-09-18 13:03:28
原创 ...
一张老照片,一个人旧人物,一段老故事。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
2025-09-18 13:03:17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遭受惨...
对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再受挫的原因,以往国内外史学界过于强调德军如何...
2025-09-18 13:03:16
原创 ...
很多人不理解,义和团成员看似“愚昧、落后”,为何能迫使西方列强放弃...
2025-09-18 13:03:14
原创 ...
1927年:毛泽东的革命启示 1927年,毛泽东已经34岁。这一年...
2025-09-18 13:03:08
原创 ...
大家好,我是新疆红泉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新疆地区的红钱,特别是...
2025-09-18 13:02:57
原创 ...
在建国前,国共激烈对抗的岁月里,国民党顽固派因视野狭窄、未能准确识...
2025-09-18 13:02:42
泰国每年接待大量中国游客,...
当下,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中愈发热门的休闲方式,喜欢踏上旅途、领略别...
2025-09-18 13:02:41

热门资讯

原创 太... 在跑圈,男性跑者的身影总是随处可见,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几乎在每一个跑步圈子里,很多男性跑者心...
原创 沈... 1960年11月28日,沈醉成为第二批特赦对象,是前两期特赦人员中唯一的一位军统重要成员。 这对沈...
原创 “... “和亲”在我们当今的印象中,早已成为封建王朝外交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王昭君的事迹,作为历史的传奇,至今...
简单中国史之甲午惨败真相解密 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无法拯救一个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但清政府不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原创 五...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纷乱无比,后晋的节度使安重荣曾言:“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
市级老领导共赴红色之旅 银发初... 6月30日,延吉市组织市级老领导开展“守土保国担使命 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老领导们先后...
原创 尘... 在云南省宣威市的一座静谧小院中,徐先生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枚布满岁月痕迹的中华民国双旗币伍百文试铸样币。...
原创 1... 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以下是改写版本: --...
原创 王... 1129年,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中与宠妃嬉戏,忽然有侍卫慌忙禀报金军兵临城下。消息传来,宋高宗顿时大惊...
原创 抗... 抗战初期,烟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曾一度没有实现统一的领导,而是先后出现了三股主要力量。为了厘清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