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里是根据原文改写的版本,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郭述申,鄂豫皖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亦是红军中没有参与授衔的高级干部之一。无论在红军时期,还是抗战时期,他都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多次转折。他曾任鄂豫皖边特委书记、红27军政委、红28军政委、红25军政治部主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回顾这些经历,他的资历和贡献几乎足以成为开国上将。
在抗战时期,郭述申仍然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比如红31军政委、新四军第五支队政委等,且依然拥有上将级别的资历。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郭述申的职务逐渐有所变化,他担任了辽北军区副政委、吉江军区政委、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这时他的大多数同僚都已是中将级别,和他一起在东北工作并肩作战的倪志亮亦是中将。
新中国成立后,郭述申被任命为旅大警备区政委,然而,他不久后便从军队岗位上退下,并未参与到后来的军衔评定中。郭述申是湖北孝感人,年轻时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并在校期间就开始投身革命,投入到激烈的斗争中。
郭述申早期的革命活动主要在张太雷、陈潭秋等人的领导下,从事学生和工人运动。1927年,湖北省委被破坏后,他成为了当局通缉的目标。为了躲避追捕,他曾以巡视员身份前往豫南、鄂东北等地进行工作。
1930年2月,在周公的指示下,郭述申被组织任命为鄂豫皖特委书记。这一任命为红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鄂豫皖的红31、32、33师合并为红1军,许继慎担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曹大骏和熊受暄分别担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这一系列组织调整标志着鄂豫皖根据地的逐步成形。
1931年,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郭述申担任组织部长。1932年10月,郭述申与刘士奇、徐海东、戴季英等人共同创立了红27军。在英山土门潭,他们组建了这支部队。郭述申兼任军政委,负责政治工作,而刘士奇则担任军长。红27军初战便大获全胜,歼灭敌人一个团并俘获副团长,缴获了大量武器。此后,他们在云天岭、达官庄等地的战斗中伤亡惨重,郭述申和79师政委王建南均在战斗中受伤。
在红27军解散后,郭述申还两次参与了红28军的重建工作。1933年1月,郭述申和廖荣坤等人以红25军221团为基础,组建了红28军。此后,他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将红28军发展壮大,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领导这一支队伍作战。
1934年4月,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28军并入红25军,徐海东担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郭述申则出任政治部主任。不久后,郭述申重新返回皖西北,负责地方工作的开展。这一年11月,郭述申与红25军一同开始了艰难的长征。在途中,他多次面临生命危险,特别是在拐河战斗后,郭述申曾被指责为战败的责任人,险些遭到杀害。幸得徐海东力保,郭述申才得以幸免。
长征结束后,郭述申在陕北担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随后,红25军与陕北红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35年,红十五军团在主席、彭总等领导下,取得了劳山、榆林桥等战役的胜利。1936年,郭述申开始在红军大学工作,成为了第一期学员之一。红大一期汇聚了许多才俊,包括林总、罗荣桓、罗瑞卿等开国将领,以及许多在抗日战场上赫赫有名的战将。
1937年2月,郭述申担任红31军政委,随即投入到援助西路军的行动中。抗战爆发后,郭述申积极参与了多个重要的战斗和政治工作。1939年6月,郭述申参与了新四军5支队的扩编工作,成为其政委,并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11月,郭述申和戴季英等人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从安徽涡阳奔赴延安的过程中,几次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尽管路途艰险,他们最终成功抵达延安,开始了新的工作。
在抗战胜利后,郭述申到东北地区工作,参与了辽北省的组建及吉江省的领导工作。虽然吉江省存在时间较短,但郭述申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参与了剿匪和土地分配等工作,帮助当地农民改善了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郭述申继续在旅大地区工作,但在1952年到1954年间,由于高岗的排挤,他并未参与军衔评定。直到1955年,郭述申彻底离开军队,未能获得正式军衔。
1964年,郭述申因政治原因被撤职,后在北京度过了晚年。1978年,年届74的他复出,担任纪检委副书记,并继续为国家服务。1982年9月,他逐渐退居二线,开始撰写文章,直至1994年7月14日去世,享年90岁。
根据郭述申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四个地方:孝感、湖北长江、大别山和黄海之滨。郭述申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奉献,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
---
这版改写增加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力求让故事更加生动,也尽量保留了原文的要点和结构。希望符合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