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按照你的要求,把每段内容保持原意,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地进行改写:
---
襄樊之战期间,关羽率领大军攻打曹仁,包围了樊城。起初战局进展非常顺利,关羽利用水攻大破曹军,形成“水淹七军”的壮观场面。但好景不长,曹操与孙权结成联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尽管关羽武艺高强,兵勇过人,但面对曹孙两军联手,他仍是力不从心,最终惨败。败走麦城时,吕蒙在山头树起“荆州土人”四字大旗,关羽的士兵见此纷纷心生惧意,纷纷逃离阵地,纷纷投奔这面大旗之下集合。
关羽试图喝止士兵逃散,却无济于事,最终手下仅剩三百余人。形势危急,他在关平和廖化的帮助下,被迫退守麦城。此时,赵累对关羽说道:“这里离上庸很近,可以派人去请刘封和孟达出兵援助。若有了这支生力军,就能拖延时日,等待川中大军的支援。”廖化主动请缨,决定突围向孟达和刘封求援。
廖化冲破吴军严密的包围圈,艰难抵达上庸,与刘封和孟达会面,急切请求他们出兵援救关羽。可是,刘封推诿搪塞,最终未派出援军,致使关羽被杀,荆州沦陷。尽管上庸与麦城相距不远,刘封为何始终按兵不动,拒绝出手相救呢?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表面上的原因是:上庸刚刚归附,民心尚未稳固,军心未定,不能贸然出兵,以免失守已有的地盘。刘备攻下汉中后,才命孟达和刘封进攻上庸及其周边三郡,顺利占领这些地区。然而,这些地方刚归顺刘备阵营,民众尚未完全信服,刘封和孟达在当地的统治基础也不稳固。贸然出兵支援关羽,风险极大,不仅可能救援失败,反而会导致自己阵地被敌军夺回。故刘封以“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为由,拒绝了廖化的请求。
听到这个理由,廖化震惊不已,甚至在刘封面前叩头,恳求对方出兵救援。可是刘封铁石心肠,不为所动,甚至轻蔑地说出“杯水车薪”之类的话来表示援兵无济于事。廖化痛苦万分,仿效古代申包胥哭秦庭的举动,在刘封面前悲痛哭泣,然而刘封和孟达却愤然拂袖而去。廖化只得无奈离开,返回成都。
深层的原因,则是刘封身份的微妙。刘封是刘备在年过四十仍未有亲生子嗣时收养的义子,本来有可能继承刘备的基业,故而他在外征战非常卖力,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如益州之战、汉中之战都亲自带兵冲锋陷阵。然而自公元207年刘备得子刘禅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尽管刘禅不是嫡子,但毕竟是刘备的亲骨肉,继承权自然优先于义子刘封。
刘备称汉中王后,曾分别向诸葛亮和关羽征求意见。诸葛亮认为这是家务事,不便干涉,而远在荆州的关羽却给刘备写信称刘封是“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并建议将刘封调往边远的上庸,防止其妄图篡位。刘封心知肚明这一隐晦的事实,却碍于叔侄关系未曾直言相争。孟达一句话点醒了他,使他对关羽极为怨恨,于是坚决拒绝了廖化的求援。最终因援兵不至,关羽战死荆州失守,刘封也被刘备责罚,选择自尽。
客观原因则在于曹操与孙权联盟军事实力强大,曹军精锐,孙权麾下兵将勇猛,荆州已被攻陷,关羽的军队四散,仅能坚守麦城这狭小之地。曹操在后方集结四十五万大军,这样庞大的兵力远非刘封与孟达可匹敌。孟达对刘封的劝说话语与傅士仁对糜芳的言论极为相似,都是过分夸大敌军的强大,从而为不作为寻找理由,甘做投降派,坐视关羽被捕身死。
总结来看,虽然上庸郡距离关羽的麦城非常近,但刘封和孟达出于对新得之地的顾忌,害怕动摇刚刚稳定的民心,同时内心对关羽存在嫌隙,再加上对敌军实力的过度畏惧,最终拒绝出兵援助,任由关羽自生自灭,造成了荆州的大败。(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相关内容)
---
这样改写后,每段的意思基本不变,还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写,你看这样合适吗?需要我再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