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是毛泽东主席的逝世纪念日,也是秋收起义的纪念日,这一天承载着双重的历史意义。回顾46年前,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形象在人民心中依然深深铭刻;而从96年前的秋收起义来看,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正是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才使得这场起义走上了井冈山,最终才取得了胜利与成功。
毛泽东能够领导秋收起义,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性在于,毛泽东在党内外以领导农民运动而声名显赫,被誉为“农民王”,在广大革命农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秋收起义的发起,主要在农民运动相对成熟的湖南地区,而湖南党组织正是由毛泽东亲手创建的。长期以来,毛泽东领导湖南的农民与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基础,为他进一步领导秋收起义提供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偶然性也不可忽视,原本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并未被安排领导秋收起义,而是另有任务,后来才临时改变了决定。
由此不禁让人想象,如果八七会议没有改变安排,毛泽东没有被派去领导秋收起义,而是让其他人接手,那这场起义会走向何方?能否像历史所见那样,最终顺利走向井冈山呢?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如果真是如此,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首先,如果毛泽东不在,起义很可能不会成功,甚至会注定失败。没有毛泽东的智慧与决策,秋收起义的队伍可能会孤注一掷地去攻打长沙,但最终可能以失败告终,或在溃退后各自散去。起义中的共产党员则会转入地下,继续在城市和乡村开展革命活动,其他可能性几乎为零。其次,队伍也不太可能走上井冈山。因为当时中共党内,除了毛泽东,没有第二个人具备建立农村根据地并开展土地革命的思想与情怀。其他领导人无论如何都心系大城市,他们普遍认为,深山之地无法孕育马克思主义革命,山地也没有革命的道路可走。甚至他们对湘赣边界的井冈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考虑将其作为革命根据地。
如果毛泽东没有带领队伍走上井冈山,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首先,共产党初生的、薄弱的武装力量将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甚至有可能彻底失败。
毛泽东的领导下,秋收起义的队伍虽然最终仅剩下700余人,但如果不是毛泽东果断放弃进攻长沙,队伍人数恐怕会更加减少。如此微弱的力量,如果没有井冈山作为庇护所,很难在那个军阀割据、土匪猖獗的年代生存下去。南昌起义的余部虽然曾在朱德的指挥下暂时避难,但这也仅仅是权宜之计,最终它们还是不得不走向井冈山寻找更持久的根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井冈山的摇篮,中共的武装斗争便无法继续,也无法在革命道路上站稳脚跟。
其次,如果没有井冈山,中国革命就无法建立稳固的战略根据地,土地革命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巩固与发展。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指引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农民开展一场规模浩大的土地革命,但这场革命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支撑。如果没有井冈山这样的根据地,土地革命极有可能在短期内走向失败,变成一阵风,无法长期持续。土地上的耕作周期长,只有获得长期拥有土地的保障,农民的积极性和革命觉悟才会真正被激发出来。游击战和流寇活动,缺乏长远的基地和持续的政治力量支撑,只能走向失败。因此,如果没有井冈山,土地革命根本无法展开。
最后,没有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将无法实现。八七会议无疑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为未来的革命方向做出了关键决策。但是,正是毛泽东领导的队伍成功登上井冈山,才将这一历史转折转化为现实。如果没有这一步,所谓的历史转折将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不是实际的胜利和变革。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登上井冈山,表面上看似是撤退,实际上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革命天地。尽管当时许多人,特别是中共中央的部分领导人,无法理解这种选择,甚至对毛泽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一决定是多么的深远与伟大。
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偶然与必然,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毛泽东的领导,就没有井冈山的开辟,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了领导者的不可替代性,尤其在9月9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9月9日,也因此深刻铭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张志坤,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家携手战胜疫情,遏制霸权,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