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 年 9 月,寒风凛冽的北京菜市口,肃顺被押赴刑场。这位曾权倾朝野、力挽晚清危局的重臣,此刻头发蓬乱,脚上的铁镣在青石板上拖出刺耳声响。刽子手的大刀落下前,他用尽最后力气高呼:“若我不死,大清何至于此!” 围观百姓中,有人悄悄落泪 —— 他们或许不知,这位即将殒命的权臣,曾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中兴名臣的 “引路人”,若他能继续掌权,晚清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肃顺出身满洲镶蓝旗,虽贵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却因庶出身份自幼饱受冷眼。《清史稿・肃顺传》记载,少年肃顺常穿着补丁衣服在街头游荡,靠典当祖产维持生计。但困境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饱读诗书,尤其对经世致用之学颇有研究,还练就了过人的胆识与谋略。
道光年间,肃顺凭借过人的能力在官场崭露头角,逐步得到重用。咸丰帝即位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壁江山,外有英法联军虎视眈眈,朝廷内忧外患。肃顺凭借卓越的政治眼光与果断的行事风格,迅速成为咸丰帝的左膀右臂,先后担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权倾一时。
在满汉矛盾尖锐的晚清,肃顺却独具慧眼,认为 “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 (出自《庸盦笔记》)。当时,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立战功,却因出身汉人,始终得不到朝廷的充分信任和支持。肃顺多次在咸丰帝面前力荐曾国藩,称赞湘军 “能征善战,实为朝廷之栋梁”。在他的推动下,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要职,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得以放手施展才能,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奠定基础。
左宗棠同样深受肃顺赏识。1860 年,左宗棠因樊燮京控案陷入绝境,性命堪忧。此案背后牵扯复杂的政治斗争,许多人避之不及。但肃顺挺身而出,他对咸丰帝说:“人才难得,自当爱惜。”(《庸盦笔记》)同时暗中授意幕僚四处奔走,为左宗棠洗刷冤屈。最终,左宗棠不仅逃过一劫,还被委以重任,后来成为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
面对晚清官场的腐败乱象,肃顺决心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他主持查办了震惊朝野的 “户部宝钞案” 和 “科场舞弊案”。在 “户部宝钞案” 中,他查出户部官员与商人勾结,伪造钞票,贪污巨额银两。肃顺毫不留情,严惩涉案官员,涉案人员多达数百人,就连宗室成员也未能幸免。此案件的查办,有力地打击了官场的贪污之风,使财政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科场舞弊案” 更是轰动一时。咸丰八年(1858 年),顺天乡试发生严重舞弊行为,主考官柏葰因收受贿赂,录取了不学无术的考生。肃顺力主严惩柏葰,他向咸丰帝进言:“科举乃朝廷取士大典,舞弊者不严惩,何以服天下?” (《清史稿・柏葰传》)最终,柏葰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一品大员。这一举措极大地震慑了官场,整顿了科场风气,为朝廷选拔了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肃顺随驾前往,并成为咸丰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咸丰帝病重时,任命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处理朝政,史称 “顾命八大臣”。
然而,咸丰帝的这一安排触动了咸丰帝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权力野心。慈禧不甘心屈居人下,她暗中联络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密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肃顺等人与慈禧在政治理念和权力分配上存在巨大分歧。肃顺主张维护传统的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内忧外患;而慈禧则渴望独揽大权,实现垂帘听政。双方在朝政决策、官员任免等问题上冲突不断。
在热河期间,肃顺曾试图限制慈禧对朝政的干预,减少她与外界的联系。他规定,慈禧等人不得随意与外臣通信,奏章必须先经过顾命八大臣审阅后才能呈递。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也让慈禧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
1861 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奕訢抓住时机,发动 “辛酉政变”。他们以 “皇帝年幼,需要太后垂帘听政” 为由,迅速控制了北京局势,并宣布解除肃顺等八大臣的职务,将他们逮捕入狱。
肃顺在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途中,被慈禧派来的军队突袭抓获。《清史稿・肃顺传》记载,被捕时,肃顺 “咆哮不服,械系牵曳出,路人瞩目”。随后,肃顺被判处斩立决,其他顾命大臣或被赐死,或被革职流放。这场政变以慈禧的胜利告终,她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掌控清朝最高权力。
肃顺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对晚清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他没有被慈禧杀掉,继续执掌朝政,清朝的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肃顺在位时,已经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如果他能继续掌权,可能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加强军事建设,发展近代工业。他重用汉臣的政策也可能会持续下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有能力的大臣将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增强清朝的国力,使清朝在面对列强侵略时更有抵抗之力。
肃顺对慈禧的权力野心早有警惕,若他在世,必定会采取措施限制慈禧的权力,阻止她独揽朝政。以肃顺的政治手腕和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有可能维持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避免慈禧专政带来的政治腐败和决策失误,使晚清政局更加稳定。
在对外关系上,肃顺主张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他曾在与俄国谈判边界问题时,据理力争,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若他继续主导外交事务,清朝在与列强的交涉中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减少屈辱性条约的签订,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肃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试图力挽狂澜;却因权力斗争,成为政治牺牲品。他对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才的赏识与重用,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尝试,都展现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抱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随着肃顺的陨落,晚清失去了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故事,成为后人回望晚清历史时,一声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