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军人的存在是为了战争,是为了摧毁世界;而科学家的使命则是发明创造,是为了建设和改变世界。那么,如果一个人既是军人,又是科学家,他又该如何定位呢?
陈树柏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名字或许不是人人都知道,但他的父亲却在历史上有着响亮的名号:陈济棠,曾是国民党时期的“南天王”,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并且是国民党陆军的一级上将。父亲的历史地位,使得陈树柏的身世在某种程度上备受瞩目。
陈树柏本身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海外享有盛名。他曾在国民党服役为少校,后来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伊利诺伊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年仅38岁时,他便成为了圣克拉拉大学的教授,成为该校唯一的华人教授。虽然在学术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陈树柏却一直心怀祖国,深深地渴望回到祖国大陆一探究竟。
1979年,陈树柏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中国大陆向他发出了访问邀请。然而,尽管这是陈树柏梦寐以求的机会,他在接到邀请时却犹豫了很久。
他对大陆的诚意抱有信心,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多次邀请在美国的华裔学者来华讲学,这些学者大多在初次访问时心中充满不安,但回国后却带着笑容,纷纷表示自己受到了热烈和亲切的接待。为了表达诚意,中国方面更是在1979年连续向陈树柏发送了两封邀请函。
然而,尽管陈树柏有意回国,他心中依旧有两个难以消除的顾虑。首先,他的父亲陈济棠在大陆的历史评价并不完全正面。作为“广东军阀”,陈济棠虽声称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但他一直没有认同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工农。更为敏感的是,陈济棠曾在1932年参与了对红军的“围剿”,而陈树柏自己也曾在1948年毕业后,作为少校参与了与解放军的战斗,并随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这一切,使得陈树柏担心大陆是否会因历史原因对他有所不满。
经过反复考虑,陈树柏决定先向美国国务院咨询此行的安全性,不久后,他收到了国务院的回复:“你是美国公民,持有美国护照,访华安全。”虽然得到保证,陈树柏依然心存疑虑,于是他又向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询问能否得到适当的礼遇,是否可以不计旧账,并在中国讲学。
很快,陈树柏收到了中科院院长钱三强的回信,信中提到邓小平已经收到了他的来信,热烈欢迎他回国讲学,并希望他放下顾虑,尽快启程。终于,在1980年7月,带着些许担忧但也充满期待,陈树柏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并有幸与邓小平亲自见面。
初见邓小平时,陈树柏本以为邓小平是一位严肃、威严的领导人,但亲自接触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误解了邓小平。邓小平握手后,亲切地问道:“我该叫你‘陈教授’还是‘陈博士’呢?”陈树柏一时语塞,回道:“请叫我陈树柏吧。”邓小平笑着摆手说:“这不是客气,而是想了解一下国际上的习惯。”随后,陈树柏解释道,在美国,通常如果一个人既是博士又是教授,大家更尊重地称其为教授。邓小平听后欣然表示:“那我就称你为陈教授吧!”
见面刚开始,陈树柏本想回避提及父亲,但没想到邓小平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你父亲治粤8年,建树颇多,广东的老一辈人至今还怀念他。”陈树柏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没想到邓小平竟会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
看到陈树柏的惊讶,邓小平笑了笑,继续道:“你父亲当年与红军之间有一段友好的交往,你知道吗?”陈树柏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知情。于是邓小平点燃香烟,回忆起了1933年那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
1933年,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蒋介石指挥多路军队围剿红军。而此时的陈济棠,与蒋介石有着矛盾,私下与红军取得了联系,提出进行军事谈判。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互相借道”等协议。陈济棠为红军开辟了通道,使得红军得以突破重重封锁线。
邓小平的叙述让陈树柏感到十分意外,陈济棠在历史中的这一段过往,早已被遗忘。邓小平不计前嫌,客观评价陈济棠的贡献,令陈树柏感动不已。随着谈话的深入,陈树柏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真诚地讨论祖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自己对科技教育发展的看法,并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邓小平听后,回到办公室后沉思了许久,最终挥毫写下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送给了陈树柏。这一份深情厚谊,令陈树柏深感温暖与敬佩。
尽管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陈树柏依然心怀报国之情。他不仅与其他海外学者一同回国讲学,还提出要在深圳创办一所“中国实验大学”。这是他多年来的梦想,他希望能够创办一所结合中国5000年文化与西方先进科技的大学。此想法获得了邓小平的支持,并得到了教育部门的批准。为了这个目标,陈树柏不惜辞去在美国的职务,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寻找合适的人才。
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陈树柏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这所大学的建设中,甚至为此负债累累。然而,遗憾的是,因资金问题,这个项目最终未能实现。
尽管如此,陈树柏的贡献没有被遗忘。1991年,新华社将他评选为“十大杰出海外华人”。第二年,他提前退休,开始筹办“国际科技大学”,并最终在美国建成了这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招生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陈树柏每年仅领取1元象征性的薪水,完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013年,陈树柏去世,享年84岁。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教育与科技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