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大家乘坐鹦鹉螺号,让我们一起航行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探索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
永平元年(291年),东安王司马繇为了替外祖父诸葛诞复仇,亲手杀害了名将文鸯。诸葛诞明明是被司马昭所害,为什么司马繇不直接找司马昭报仇,却将怒火撒向了文鸯呢?今天,船长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团。
一、出身名门
司马繇出生在西晋的宗室家庭,是琅邪王司马伷与王妃诸葛氏的儿子。自幼在名门世家熏陶下,司马繇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性格坚毅刚强。成年后的司马繇才智出众,博学多才,更重要的是,他对父母孝顺有加,深得父母宠爱。因此,司马繇的二哥司马澹心生嫉恨,认为父母偏爱这个弟弟,心中不免积怨,甚至常常暗中对他心生敌意。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司马繇贤德且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将他与另一个有才的堂弟司马越一同派往东宫讲学,辅佐皇太子司马衷。可惜,司马衷天生智力不足,无法承担治国重任,导致了朝政混乱,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二、八王之乱
太康十年(289年),司马繇被晋武帝封为东安公,成为西晋众多王公之一,肩负起了拱卫皇室的重任。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去世,司马衷继位成为晋惠帝。然而,皇后贾南风心怀权欲,急于掌控朝政,策划了除掉辅政大臣杨骏的阴谋。
永平元年(291年),在贾南风的挑唆下,楚王司马玮联合众权臣,成功将杨骏诛杀,揭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此时,司马繇屯兵云龙门,并且参与了杨骏的处决。事后,司马繇凭借这次政变获得了东安王、侍中、典军大将军等重要职务,权力骤然增加。
掌握权力的司马繇,开始行使独断专行的作风。一天之内,他便赏罚了三百多人。那一天,他对东夷校尉文俶的父亲文钦心生忌惮,便诬陷文鸯为杨骏的同党,借机将其家族满门抄斩。
甘露二年(257年),司马繇的外祖父诸葛诞因不满权臣司马昭专权而起兵反抗,结果被司马昭围困在寿春。诸葛诞担心吴将文钦救援失败,便将其杀害,导致文钦的两个儿子文虎、文鸯投降司马昭。最终,司马昭重用文虎、文鸯,利用他们瓦解了寿春的守城力量,诸葛诞的军队败北,诸葛诞也因此丧命。
然而,司马昭早已去世多年,司马繇却把仇恨寄托在了文鸯身上。他深知,文鸯可能会因父亲文钦之死而对家族心生怨恨,便趁机将文鸯与杨骏的死联系在一起,借机打击文鸯一家,最终将其家族满门抄斩。
三、调停被杀
汝南王司马亮本是与太傅杨骏共同辅佐晋武帝的遗命,负责辅佐朝政。但随着晋惠帝登基后,司马亮逐渐被杨骏排挤出局。当杨骏被杀后,司马亮重新掌权,开始辅佐晋惠帝。与此同时,司马澹心生嫉妒,继续在伯父司马亮面前进谗,想方设法除掉司马繇。
最初,司马亮对司马繇的贤德表现并不排斥,也没有听信司马澹的谗言。然而,随着司马繇权力逐渐膨胀,司马亮开始感到威胁,认为司马繇的权势日益强大,未来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他最终听从了司马澹的建议,决定罢免司马繇的官职,将他发配回府。
司马繇对这一决定感到愤怒,愤然大骂司马亮行事不公。司马亮得知此事后,决定彻底削弱司马繇的权力,将他罢官、削爵,并流放至带方郡。
永宁元年(301年),齐王司马冏执掌朝政,为了安抚人心,恢复了司马繇的封号,并任命他为宗正卿。之后,司马繇继续在西晋朝廷效力,先后担任了尚书、左仆射等职务,名声逐渐恢复。
永安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不满成都王司马颖的高傲态度,联合晋惠帝亲征邺城。晋惠帝派出十余万大军,气势浩大,令司马颖惊慌失措,只能召集部下商讨对策。司马繇见状,劝道:“天子亲自出征,诸侯纷纷响应,你若顽抗,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不如放下武装,举白旗投降。”
然而,司马颖的部下司马王混与参军崔旷坚持认为应该抵抗,最终,司马颖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派遣奋武将军石超带领五万大军迎战。两军在荡阴发生了激烈的大战,最终,晋惠帝一方惨败,晋惠帝自己也被部将石超俘获,被押往邺城。
此事令司马颖心生怨恨,他认为正是司马繇的建议差点让自己丧命,便在心头憋下了一口气,最终决定将司马繇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