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鲁俊清:射完最后1夹子弹后壮烈牺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冯璇 李刚 实习生 李芷依
“各位党员请看,图中这位烈士名叫鲁俊清。抗战时期,他是我们汤池抗日游击大队的大队长……”
6月23日,在位于应城市汤池镇的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梅美美对参观者讲解。当天,该市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华山村的27名老党员来到这里,重温烽火岁月。
梅美美所介绍的鲁俊清,是汤池训练班学员、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梅美美为大家讲述了鲁俊清及24支枪的故事。
鲁俊清是应城市汤池镇孙段村人。中学毕业后,鲁俊清弃笔从戎,后因看不惯军阀的行事作风,回到老家教书。
1937年12月,汤池训练班开课。鲁俊清被陶铸安排负责训练班学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之后又成为训练班学员。
“训练班除了文化学习,还需要学习军事技能吗?”在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看着陈列柜里的几支枪,华山村党支部书记卢铜松问。
“当时,训练班教员们已经意识到,不掌握枪杆子,一切革命都是空谈。”梅美美介绍,训练班除了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的任务也不轻,为的就是日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5月,中共长江局指令陶铸在应(应城)京(京山)天(天门)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
其实早在3个月前,陶铸就未雨绸缪,募集银元3600元,通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香港买回24支德国造的驳壳枪。这24支枪成为游击队的“本钱”。
1938年11月,陶铸安排鲁俊清等人发动群众,组建汤池抗日游击大队,鲁俊清任大队长。随后,他们在京山成立应城县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原潘家集商民自卫队和汤池抗日游击大队合编为第二大队,鲁俊清继续担任大队长。
1939年2月14日清晨,盘踞于京山、应城两地的一万余名日寇及汉奸突然倾巢而出,对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
鲁俊清一边部署兵力,一边安排大部队向东北方向转移。大部分游击队员撤走后,鲁俊清等5名共产党员用1挺机枪、5支短枪和20余颗手榴弹,从3个方向阻击了敌人的3次进攻。当鲁俊清端起机枪射完最后1夹子弹时,已身中11弹,壮烈牺牲,年仅39岁。
“我们现在能过上好日子,是因为革命先烈已经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卢铜松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