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提到了大清帝国最精锐的突击力量之一——索伦兵。他们从白山黑水一路征战,纵横战场,甚至深入缅甸丛林。凭借无与伦比的战斗力,索伦兵证明了自己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今天,让我们转向索伦兵的另一支“孪生兄弟”——锡伯兵。与索伦兵一样,锡伯兵同样以勇猛无畏、吃苦耐劳著称。虽然索伦兵的名字因参与了大清帝国早期几乎所有重大军事行动而广为人知,锡伯兵因出场次数有限,鲜为人知,但它同样是一支令敌人胆寒的雄兵。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新感受这支军队的卓越风采。
1755年,大清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这一年,帝国以强大的国力摧毁了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四年后的1759年,大清帝国又成功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西域自唐朝以后失落的领土终于重新回到中华版图。乾隆皇帝为这片丰饶之地取名为“新疆”,意味着“旧疆新复”。同时,大清设立了伊犁将军府,管辖天山南北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的疆域比现代新疆要大得多)。为了取得这片战略要地,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血战,从康熙时代打到乾隆时代,乾隆深知新疆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沙俄的虎视眈眈之下,如果不留下一支强悍的驻军,便无法有效镇压当地的反叛势力,亦无法威慑沙俄的扩张野心。由于新疆远离中原,无法维持庞大的驻军,再加上地域辽阔,普通步兵无法承担驻防任务,因此,必须挑选一支忠诚、精悍、战斗力强的骑兵部队,且这支部队必须能适应艰苦环境——毕竟新疆的条件远不如中原那般优越。
正因为如此,索伦兵和锡伯兵这两支在准噶尔战争和大小和卓之乱中表现卓越的部队,恰好符合这一需求。两者同为东北渔猎民族,在清朝建立之前便曾向满清(后金)称臣,清军入关后,他们承担了保卫后方的重任,尤其是锡伯兵,更是在清朝初期驻守于龙兴之地盛京(今沈阳),成为清军的重要后备力量。特别是在八旗军逐渐腐化后,锡伯兵更是“救火队长”的角色,成为保卫国家的中坚力量。
因此,乾隆下令从索伦部和锡伯兵中各抽调1000人,组建“索伦营”和“锡伯营”,将这两支精锐部队驻扎于伊犁,成为伊犁将军府手中最重要的战略力量。随着清军在缅甸和廓尔喀的战事展开,索伦营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往作战,唯有少数兵力与锡伯营一起驻守伊犁。平时,锡伯营负责巡视防线,一旦发生战事,便成为捍卫边疆的“万里长城”。自此以后,新疆每一场战斗中都能看到锡伯营的身影,且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826年8月,张格尔叛乱爆发,叛军包围了南疆的重镇喀什。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守城的清军粮草耗尽,指挥官战死,参赞大臣庆祥自尽。在此危急时刻,锡伯营总管额尔古伦临危受命,指挥残存的清军从喀什城突围。他亲自带领锡伯兵冲锋陷阵,凭借他们凶猛的攻势,叛军的防线很快被撕裂,清军得以成功突围,转移至阿克苏,为后续反攻积蓄力量。喀什一旦失守,阿克苏成为清军在南疆最后的据点。张格尔攻占喀什后,带领6000人进攻阿克苏,然而阿克苏仅有800名守军,看似是以卵击石,然而额尔古伦再次创造奇迹,带领锡伯兵展开突袭,大败张格尔军队,成功阻止了敌人进攻。清军主力随后赶到,额尔古伦又指挥锡伯兵参与夺回喀什等四城的战斗,英勇杀敌。张格尔最终战败逃亡,额尔古伦一路追击至喀尔铁盖山,将其生擒,带回北京,交给朝廷,并亲自凌迟处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帝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南方的太平天国,北方的捻军,京津一带被英法联军蹂躏,西北地区又爆发了陕甘回乱。在这片动荡的背景下,中亚的浩罕国阿古柏趁机侵略新疆,沙俄则在背后支持他。阿古柏的军队装备了沙俄提供的先进欧洲步枪和火炮,许多军官接受了英法等国军事学院的训练,因此战力强大。很快,阿古柏占领了南疆,并越过天山侵入北疆,沙俄也趁机侵占了伊犁河谷。沙俄曾试图招降锡伯营,但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坚持民族大义,坚决不投降,他带领部众突围至塔城,并在那里修建水利、开荒屯田,积蓄粮草,成为清军在新疆最后的坚实堡垒。
1876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率领湘军名将刘锦棠、金顺以及四万名骁勇善战的湘军,开启了晚清最后的辉煌时刻——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抵达新疆时,才发现锡伯营正苦苦坚守塔城。正因为锡伯营的顽强防守,左宗棠的大军才得以顺利推进,收复了北疆。随后,他成功收复了南疆及伊犁,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次辉煌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