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华民族中几乎被神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完美无瑕,备受世代人民的敬仰和崇拜。
自三国时代以来,关于诸葛亮的书籍和文章如同汗牛充栋,数量极其庞大。这些作品大多数高度赞扬他的卓越功绩和高尚品格,也有极少数从客观角度出发,指出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诸葛亮逝世一千多年后,在清朝末年,一位来自云南的文人为他写下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对诸葛亮进行了独特的评价。出乎作者意料,这副对联竟然成为对诸葛亮生平的盖棺定论。
这副著名的“攻心联”被悬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堂前的正中央,位置醒目。
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攻心联”因其立意深远,主题明确,深受游客喜爱,广为流传,名声远扬,成为清代对联中的精品,被后人高度赞誉,誉为神品。
它仅用短短30字,精炼地总结了诸葛亮在军事和治国上的经验,文字简练却见识独到,一直被誉为治理国家的名联。
虽是一副短联,却是武侯祠内最具冲击力的名作,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的高度评价。1958年3月,毛泽东曾驻足凝视此联,给予极大推崇,并多次嘱咐四川干部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教训,做好各项工作。毛泽东的推荐,更使这副对联名扬天下。
毛泽东尤喜云南文人创作的两副对联,一是昆明“大观楼长联”,另一就是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
“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昆明人孙髯翁,而“攻心联”则出自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云南剑川人赵藩之手。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意在指出:若能收复人心,反对者自然心怀消解,支持者自然而然;从古至今,懂兵者都明白,真正的军人并非好战分子。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则告诫:若不能准确判断形势,宽松严苛的政策都会导致错误,甚至亡国;后人治理蜀国,务必深思熟虑。
上联具体是指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时的策略。当时参军马谡曾对诸葛亮说:“南中军民因地处偏远,长期不服中央管辖,即便攻破他们,不久仍会反叛。故此用兵应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先,兵战为次,丞相务必先赢得他们人心。”
诸葛亮虚心采纳马谡的建议,采取“七擒七纵”策略,对叛将孟获反复捕捉又释放,最终赢得其心服口服。平定南中后,他重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获得他们的支持,使得蜀国在南中的统治稳定下来,后顾无忧。
“攻心”即感化对手,赢得他们的心服,这正体现了诸葛亮作为道德典范的影响力。南中民众虽处偏远,但对诸葛亮的品德与军事才能深感敬重,最终形成和谐的统治格局。此后,南中为蜀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员,支持对魏国的北伐。
赵藩作为读书人,反对治国动辄诉诸武力,认为真正懂兵者必非好战分子。武力应是万不得已的手段,战争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从古知兵非好战”既总结了战争经验,也展现出高度政治智慧,极为难得。
下联则针对蜀国内政,诸葛亮虽然严明执法,却未能营造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令百姓和官员皆感压力沉重。
同时,在三国鼎立已难逆转的形势下,诸葛亮六出祁山反复北伐魏国,最终无功而返,耗费大量国力,劳民伤财。
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出于兄弟情义,不顾大局,亲自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惨败,自身也最终病逝白帝城。这些都是未能审时度势造成的重大战略失误。
无法把握历史大势,盲目蛮干,即使怀有崇高理想,最终也难逃失败命运。此时诸葛亮、刘备的品德和智慧,以及他们推行的宽严政策,终究救不了国家。
蜀国三国中最早灭亡,原因多样,其中“不审势”尤为关键。
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蜀国覆灭。当时蜀国官吏众多,人口中有4万多官员,是三国中官员比例最高的国家。百姓生活困苦,面色苍白。
“审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只有准确判断形势,方能做出正确决策,实现成功。顺应潮流,事半功倍;逆流而上,将被历史淘汰。
当代俄乌战争便是例证,战争一旦爆发,双方难以停手,必然殊死搏斗,牺牲惨重。此为“不攻心”与“不审势”的严重后果。
不得不说,赵藩的这副对联,实在是高明绝伦,才华横溢。
赵藩(1851—1927),字介庵,晚号石禅老人,白族人,生于云南剑川县向湖村。他的一生是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转变的过程;作为近代西南著名文人和少数民族诗人,赵藩在文化领域贡献卓著。
1873年,赵藩24岁时考中举人,之后六次参加北京会试均未中进士,颇为不顺。期间,他曾任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
岑毓英极为赏识赵藩,称他为“通才”,多次推荐他任官,并委以家庭教师职务。赵藩对岑毓英感激至深,1893年岑毓英去世,赵藩不仅操办丧事,还护送灵柩归广东老家。
因与岑家关系密切,赵藩得以步入仕途。送别岑毓英归乡后,他入京候选,岑毓英之子岑春煊资助其仕途,后来被清廷派往四川任官。
岑春煊官运颇为争议,曾任四川总督,民国初年仍活跃于南方政坛。父子及家庭教师关系,使得他在官场上多有照顾赵藩。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大旱且义和团起义,几乎攻入成都,清廷撤换四川总督,任岑春煊接任。岑春煊施行高压政策镇压义和团。
当时赵藩任代理四川盐茶道官,对岑春煊的严酷手段颇有微词,但身份低微,难以劝谏,心中不快。
岑春煊采取严厉措施,残酷镇压起义军和腐败官员,但成效有限,省内官场风声鹤唳。赵藩建议推行新政,开办新学,培养人才,实施怀柔政策,均被拒绝。不久义军女首领谬观音被捕,岑春煊将其处决示众。
失望之极的赵藩,引用经典文句写下“攻心联”,刻于武侯祠,以文谏昔日师长、今日上司。传闻岑春煊见后无语,心中暗藏波澜,后来升任两广总督时,不再带赵藩同行,反将其贬至永宁道任职。
当时四川师爷流行“师道何道,试看永宁道”之语,暗讽弟子不敬师长。
赵藩心灰意冷,三次辞官,终于于1910年归乡。辛亥革命后,他积极参与革命,先后主持滇西政务,任云南国会议员,参加护国运动,代表云南进入广州军政府执政,任总裁代表及交通部长。
后来赵藩回昆明,直至去世的七年里,主要从事文化事业。
他的文学成就突出,尤以诗词、对联著称,同时主持编辑出版了《云南丛书》,这是一套珍贵的云南地方文化资料汇编,极大丰富了地方文化遗产。
1927年,赵藩辞世,归葬于故乡云南大理剑川县金华山,留下一段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