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路诸侯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除了袁术这个一时冲动的年轻诸侯,借着玉玺称帝,梦想一度飞扬外,其他诸侯大多只是自封为王,如曹操和刘备。而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爵位,最终通过篡汉自立,建立了曹魏。曹丕称帝后第二年,刘备在众人的劝说下也登基称帝。此时,唯一未称帝的孙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尽管拥有不小的实力和稳固的根基,孙权一直未跟随刘备之后称帝。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三国中,最早称帝的是曹丕。得益于父亲曹操为他铺设的道路,他顺利继承魏王之位并自立为帝。回顾曹操的历程,从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最终加封九锡,曹操与称帝仅差一步。然而,这一步,却由曹丕完成。尽管路已铺好,曹丕继位后并未直接废掉汉献帝,而是通过王朗和华歆等名士,循古制提出“禅让”,以图以德让位给天下贤者,而此贤者便是曹丕。汉献帝虽然长年作为傀儡,心灰意冷,但经过一番劝说,终于同意禅位于曹丕。在曹丕“假装拒绝”的情况下,最终在大臣们的“哀求”下,他正式继位,改国号为大魏。
尽管曹丕的称帝表面上是经过禅让,但从实际来看,还是有篡位之嫌。然而,这种做法在古代朝代更替中并不罕见,合法的改朝换代形式通常有三种:造反、禅让、统一天下。曹丕在法理上,符合这三种途径中的禅让方式,因此在程序上称帝并没有违反历史规范。
刘备从一开始便以自己是汉景帝的直系后代为荣,并以辅佐汉献帝、复兴汉室为己任,强调自己的皇室血统。汉中之战后,曹操晋封魏王,刘备则在部下的劝说下自封汉中王。对于刘备来说,这一称号的合法性更为充分,毕竟刘邦所立的规矩中,只有刘氏子孙可以称王。而曹操作为外族,便受到广泛非议。
在曹丕篡汉后,流言四起,称汉献帝被杀。当这一消息传到成都后,刘备为汉献帝举行了葬礼并追谥其为帝。接着,诸葛亮以汉光武帝刘秀为例,劝说刘备称帝,以延续汉朝的宗庙祭祀。经过几番劝进,刘备最终顺应历史潮流,正式称帝,并将国号定为“汉”。为了与曹魏区分,通常称刘备所建立的朝代为“蜀汉”或“季汉”,而称为“蜀国”则是曹魏的蔑称。影视剧中常出现的“蜀”字,虽然符合某些剧情需要,但与历史不符。
至于孙权,他一方面没有禅让的法理基础,另一方面也缺乏像刘备那样的皇室血统,事实上,孙权不过是东汉末年一位地方官员,担任讨虏将军、会稽太守。随着汉献帝的禅让,曹魏建立,孙权也顺理成章地转变为曹魏的地方官员。虽然曹丕给他封了吴王,但名义上他依然隶属于魏国。然而,孙权之所以迟迟未称帝,首先在于缺乏合法性,此外,他也担心贸然称帝会遭到曹魏与蜀汉的联合讨伐。
即便如此,孙权和他的谋士们仍不甘心就这样让名声消逝。尤其在孙权击败了刘备和曹丕的联合进攻后,陆逊等人便积极推动他称帝。孙权表面上以“忠于汉室”为由拒绝称帝,但这理由显然连他自己都难以自信。更有甚者,陆逊等人也清楚,这不过是他推脱的一种说辞。经过多次劝说,孙权终于开口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旦称帝,他与曹魏、蜀汉的关系将不再有缓和的余地。然而,在当时,魏国正面临内忧外患,而蜀汉忙于北伐,无力大规模讨伐吴国,这为孙权称帝提供了良机。
孙权在权衡局势后,最终在曹魏的内乱和蜀汉的北伐空档期选择了登基。此时,曹魏处于孟达叛乱的危机之中,鲜卑在北方也威胁着边疆,正是吴国向襄阳发起攻势的大好时机。面对这场历史机遇,孙权坚定了自己的决定,并且在告知诸葛亮之后,得到了后者的“顺水人情”式支持。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后,孙权最终在武昌称帝,并迁都建业,正式建立了孙吴政权。
孙权从一位地方领主逐渐崛起,直到在权谋与策略的精妙操作下,成功称帝。此时,他统治江东已整整二十八年,虽然没有血统背景和禅让法理作为支撑,但凭借强大的政治智慧、稳固的根基以及适时的决策,他终于实现了称帝的梦想。如此一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真正成型,历史上正式进入了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