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发生的奉军将领郭松龄倒戈事件,堪称北洋军阀时代荒诞性的一次极致展示。整场背叛与倒戈交织的战争暴露了北洋军阀的腐朽与荒谬,揭示出那个时代的必然衰亡。北洋军阀的军队毫无忠诚与理想,他们注定无法成为北伐军的对手。
(一)
郭松龄作为张作霖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为何突然背叛,起兵讨奉?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多种解读。
有一种说法认为,郭松龄起义是因为得知张作霖与日本签订了秘密卖国条约,激起了他心中的义愤而选择反叛。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事实上,郭松龄倒戈时,张作霖并未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直至后来,为了应对郭松龄,张作霖才与日本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最终并未执行。如果真有所谓的卖国条约,张作霖不可能让郭松龄知晓。
还有一种解释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郭松龄未能如愿得到安徽省督军的职位,心生不满,觉得张作霖亏待了自己,于是产生了反叛之心。这种说法也显得牵强。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军人,郭松龄理应明白,起兵造反的后果是失败后的彻底失去。如果仅仅因未得到一个职位而起义,他本可以通过辞职等方式来表达不满,根本不必冒险造反。
综合来看,郭松龄的倒戈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能够取而代之,尤其是在冯玉祥和李景林的支持下,这种诱惑令他最终决定采取冒险的行动。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与冯玉祥之间的关系迅速紧张,预示着双方必有一场大战爆发。冯玉祥的国民军来自西北,贫弱不堪,完全无法与强大的东北军抗衡。面对这种局面,冯玉祥开始寻求盟友,但难以找到有力的支持者。最终,他将目光转向了奉系,试图在内部制造变化。
冯玉祥与郭松龄的接触逐渐增多,而李景林也加入其中。李景林与郭松龄同为职业军人,且都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如今,两人竟然联手策划推翻张作霖的统治。这实际上是张作霖及其众多北洋军阀首领普遍面临的困境:那些忠诚但能力不足的土匪出身将领,无法打胜现代化战争,而那些能力较强的军官又缺乏足够的忠诚。郭松龄与李景林的叛变,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张作霖的处境岂能不让人感叹其艰难?
(二)
到1925年,郭松龄已是奉军第三军团的副军团长,实际控制着军团的运作。虽然名义上军团长是张学良,但张学良事忙不在军中,因此郭松龄完全掌控了第三军团。
11月13日,张学良召集郭松龄和李景林开会,传达张作霖要求与冯玉祥开战的命令。然而,郭松龄和李景林都表示反对,并提出不能再打内战的观点,搬出民族大义来为自己辩护。张学良听后十分震惊,赶紧向张作霖汇报,精明的东北王立刻意识到郭松龄可能有叛意,于是命令他到滦州集结。
郭松龄则认为张作霖意欲对付自己,于是迅速联系冯玉祥和李景林,三方商定联合反奉的协议。协议内容是:若反奉成功,直隶与热河归李景林,东三省归郭松龄,冯玉祥则驻军西北。
然而,这份协议隐藏了不少问题,郭松龄未曾察觉。冯玉祥原本控制西北,按理说,反奉并没有对他带来任何实质利益,甚至还要割让直隶和热河。冯玉祥之所以答应这一协议,显然是为了让郭松龄和李景林出兵反奉,借此拖住张作霖。至于协议本身,冯玉祥根本不打算执行。
李景林虽然在协议上签字,但因为母亲在沈阳,他实际上并未真正参与反奉,仅仅在观望。最终,决定反奉的,只有郭松龄一人。
郭松龄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信心十足地决定起兵反奉。
(三)
为了说服第三军团的将领们支持自己,郭松龄打出了张学良的旗号,声称张作霖父子争斗,而他则要站在少帅一边。他还拿出了张学良写给自己的私人信件,信中有不少张学良对父亲不满的言辞,甚至流露出希望张作霖早日退位的想法。
许多将领信以为真,认为张学良确实有意推翻张作霖,而加入了郭松龄的阵营。那些不愿意卷入张作霖与张学良之间争斗的少数将领,迅速被郭松龄软禁。就在这时,安徽督军姜登选路过滦州,郭松龄逼他一起反奉,姜登选拒绝后被枪杀。
次日,郭松龄将七万军队改编为五个军,迅速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四)
郭松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进攻,令张作霖措手不及。最初,张作霖误以为张学良也参与了反叛,然而很快意识到郭松龄单独起义,便开始采取安抚措施,首先让杨宇霆辞职,避免风头过大,然后派张学良前往劝说郭松龄。
张学良在11月26日赶到秦皇岛,试图与郭松龄面对面交谈,但郭松龄始终不见他,张学良无奈地返回沈阳。
郭松龄的进攻势如破竹,仅三天时间,11月23日,他攻占了秦皇岛,24日占领了山海关,26日又占据了绥中。张作霖眼见形势急转直下,深感无力应对。
(五)
与此同时,郭松龄在沈阳的形势却越来越复杂。冯玉祥和李景林的“支持”并未如预期那样提供帮助,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冯玉祥的通电表面上看是与张作霖决裂,实际上却开始攻打李景林,占领了他的领地。李景林则立刻宣布支持张作霖,调动兵力阻止郭松龄的进攻。
面对这种局面,郭松龄的部队士气大减,缺乏后勤保障,尤其是寒冷的天气使得士兵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御寒物资,士气更是低落。
在战斗中,郭松龄与张学良的部队在巨流河交锋,郭军的弹药被摧毁,进攻陷入停滞。此时,郭松龄面临着各方压力,开始丧失斗志。
12月24日,郭松龄决定逃跑,放弃军队。最终,在逃亡过程中被捕,随即被张作霖处决。
郭松龄的反奉起义仅仅持续了一个月,便以失败告终。这场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郭松龄政治上的幼稚。他缺乏足够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过于依赖军事力量而忽视了政治和人心的变化。最终,他的轻率决定和无力应对困境的表现,注定了他反叛的失败。而这场失败,也标志着奉系失去了继续争霸的机会,最终只能固守东北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