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辅张居正同年兼知名张黑,“兰陵笑笑生”最大嫌疑人,文坛七子之一,史学家王世贞在其《弇山堂别集》中》记载过一段堪称传奇的故事:大明晋藩庆成王,竟然生下了整整一百个儿子,且所有的子嗣都能活到成年。奇妙的是,他一位长子自封,其余99子被封为镇国将军,每次家宴时,紫玉座位满堂。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父子兄弟之间却彼此难以认全。
王世贞未明确指出这位庆成王的具体身份,但学者们通过史料分析,认为他指的是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或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中的一位。根据王世贞的统计,万历初年,晋藩只有12位郡王,但宗室人口却达到5235人,远超周藩的4979人,显示出朱钟镒父子两代的卓越贡献。他们的努力,甚至促使朝廷对宗室制度进行修改。单凭一人之力迫使朝廷改变宗室规则,这无疑成了传奇。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位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究竟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迫使朝廷修改宗室规则的。
朱钟镒,生于宣德九年(1434年),为晋恭王朱济炫的曾孙,首代庆成王朱济炫的孙子,庆成恭僖王朱美埥的庶长子。其母为王氏。正统十二年(1447年),他被封为镇国将军。要讲清庆成王家族的昌盛发展,得从朱钟镒的父亲,第二代庆成王朱美埥说起。
朱美埥(音qing),生于永乐六年(1408年),是朱济炫的庶长子,生母为奚氏。洪熙元年(1425年)12月,他被赐名,并且被封为镇国将军。宣德元年(1426年),庆成王朱济炫上疏朝廷,称王妃唐氏去世且无子,请求为庶长子朱美埥授予长子封号。这也是“长子”封号首次被提出,宣宗在听取意见后,决定参考《皇明祖训》,赋予其一品冠服,并在袭爵时进行正式册命。此举也使得“郡王长子”成为了宗室的一级封号。
朱美埥的庶长子之称,使得“长子封号”正式进入了明朝的宗室制度。而在朱美埥去世后,继任者朱钟镒继承了这个名号,成为了家族的核心人物。
与朱钟镒相比,朱美埥的儿女数量已然庞大。朱美埥的十二个儿子及至少九个女儿,带来了许多家庭事务,甚至有两件有趣的事件被《明实录》记载:他擅自为四个女儿挑选了婚配对象,未经朝廷同意,这引发了礼部的愤怒,最终要求惩治王府的失职。
朱钟镒则与父亲相比,表现得更加务实。他并未沉迷于过去的风流,而是积极响应祖宗的号召,努力扩大家族的规模。根据《明实录》记载,朱钟镒至少有44个儿子,甚至一度有人认为他一生所育的子嗣超过了100人。王世贞曾在《弇山堂别集》中提到庆成王“百子”的事,可能指的就是朱钟镒,尽管后来有学者指出这一数字并不完全准确。
实际上,朱钟镒的子女数量一直在增加,直到他去世时,《明实录》给出了他的最终记录:他一共拥有44个儿子,此外还有47个女儿,共计91人。而这一数字并没有终结他的传奇。
然而,尽管朱钟镒的家庭庞大,秩序也时常出现混乱。朝廷多次针对庆成王府的种种问题进行干预。例如,朱钟镒的儿子们在家族内部出现了争斗,甚至因抢夺财产和侵犯他人权益而遭到弹劾。朱钟镒为此不惜为其子们开脱,甚至上疏诬告山西巡抚秦纮。最终,这些恶行被揭露出来,朱钟镒因纵容家族子嗣作恶,遭到了一定的惩罚,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岁禄。
除了子女问题,朱钟镒的宗室生活也给朝廷财政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山西宗室的庞大规模,导致朝廷每年支出的岁禄已达到77万石,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在这种背景下,明孝宗最终决定修改《皇明祖训》,限制宗室成员的纳妾人数,从而试图缓解宗室膨胀带来的压力。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朱钟镒凭借一己之力推动了宗室制度的改革,也为后人创造了一个传奇。他不仅是宗室中人口最多的一位,还是一位能够深刻影响朝廷政策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