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电视时,常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关于晋朝的影视剧,通常会拍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直到司马炎即位,完成统一三国的故事为止。可是,关于晋朝之后的情节,电视剧却鲜有涉及,大家对西晋的后续发展也知之甚少,最多知道它很快就灭亡了。那么,为什么电视剧不愿意拍摄西晋之后的故事呢?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最终得出了两个主要原因。看看你是否认同其中的某一个?
一、西晋之后的历史过于黑暗
西晋是从曹魏继承而来的,而曹魏的创立者则是曹操。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他为了实现篡汉的野心,不惜削弱曹家宗族的势力,扶植士族势力,结果导致曹魏政权逐渐走向衰弱。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魏帝曹芳出城祭拜魏明帝陵时,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轻松击败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实权。经过三代司马家的努力,曹魏的统治彻底走向衰败,司马家逐步强大,最终在咸熙二年(公元266年)将权力完全接管,西晋正式建立。
到了公元279年,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成功统一了三国,华夏大地再次恢复统一。晋武帝司马炎文治武功颇有成就,开展了盛大的太康之治,成功安抚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民众创伤。然而,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司马炎却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他竟然选择了一个精神智力有问题的继承人。正是因为这一失误,西晋的灭亡迅速而不可避免。
皇帝智力缺失,大权自然落入了权臣手中,最终,这个痴呆的皇帝上位后,实权便集中在了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后贾南风手中。长期的这种局面,导致了宗室成员的强烈不满,许多司马家宗室开始起兵“勤王”,试图争夺权力,最终演变成了震动历史的“八王之乱”。为了获得支持,有些司马家王爷不惜引入胡人进入中原。当胡人见到西晋政权如此混乱、衰弱时,他们便不愿意再离去,反而趁机攫取了更多的权力。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展,五胡乱华的悲剧开始上演,整个天下再次陷入了无尽的战乱。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大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两三百年的混乱期。直到隋朝的出现,才终于将这个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至今,关于这段历史的讨论依然让许多人感到痛心,因为它充满了无尽的伤痛与沉沦。如果真要拍摄这段历史,估计很少有人愿意观看。所以,电视剧一般只拍到西晋统一三国的高潮,后续的剧情则鲜少提及。
二、西晋之后的历史过于混乱
西晋自八王之乱爆发后,政权迅速堕落,随之而来的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混乱。皇帝一个接一个更替,换得让人眼花缭乱。如果将这段历史拍成电视剧,估计许多观众根本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每当大家刚刚熟悉一个人物,剧情就会突如其来地将其除去,这样的节奏谁能接受呢?电视剧的核心在于娱乐,观众大多希望轻松观看,并不希望花费太多心力去解读复杂的历史内容,而西晋之后的故事,光凭常识就很难看懂。所以,关于这一段历史的影视剧几乎没人敢拍。
以“八王之乱”为例,来简单概述这一段历史的混乱。贾南风被处死后,赵王司马伦掌权,然而一段时间后,司马伦心生野心,准备废掉皇帝自己称帝,这引起了其他王爷的强烈反应。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来反抗司马伦。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斗,司马伦最终战败身亡,齐王司马冏迎接惠帝司马衷复位,并自己掌握朝政。
然而,其他两位王爷认为司马冏在权力上获益太多,于是联合起来反击司马冏,双方经过数轮博弈,最终司马冏被推翻。而接下来的局面依然没有好转,司马冏的对手之一,长沙王司马乂,独揽大权,导致其他王爷对其不满,再次起兵反抗。整个局面愈加混乱,多个王爷轮番登场,最后幸存的只有司马越。然而,胡人势力迅速崛起,司马越根本无法与其抗衡,最终西晋灭亡,乱世又一次席卷了整个中国。
在“八王之乱”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这八位王爷交替出场,局势混乱不堪。若不熟悉历史,根本无法理解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互动。如果将这样的剧情拍成电视剧,观众又怎能跟得上节奏,享受娱乐呢?
结语
总的来说,电视剧之所以不拍摄西晋统一后的历史,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西晋之后的历史过于黑暗,充满了血腥、暴乱和悲剧,观众不愿意观看,而拍摄这样的故事也很容易被审查机构否定。其次,西晋之后的历史极为混乱,换帝之事层出不穷,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常人难以理解,剧集的节奏也会变得极其冗长和凌乱,观众根本无法享受其中的娱乐性。显然,这样的剧情也不符合大众的观看需求。因此,关于西晋之后的历史,虽然史实丰富,却很少被影视剧搬上荧幕。
(本文主要参考《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