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扮演秦始皇的演员往往都是气宇轩昂的英俊男子,比如富大龙、陈道明、张丰毅、罗嘉良、于和伟等。这些形象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嬴政应该是一个容貌不凡的人。那么,真实的嬴政到底长什么样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对秦始皇的外貌有这样的描述:“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段话出自当时的谋士尉缭之口。尉缭的名字很有趣,实际上“缭”是他的字,而并没有姓氏。尉缭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并凭借着才干得到重用,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国尉。这位人物还不是简单的军事将领,他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兵家学者、鬼谷子的弟子,而在描述嬴政时,他所说的话可是颇为有深意的。
“蜂准”形容的是嬴政的鼻子,意指他有着高挺的鼻梁;“长目”则有人认为是指他的大眼睛,但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他拥有一双细长的眼睛;“挚鸟膺”是对他胸部的描述,可能意味着他的胸部较为扁平;至于“豺声”,有的人认为这代表他声音沙哑,可能因为得了支气管炎。但我认为,这更像是在形容嬴政讲话时的声音阴沉、威慑力十足,充满了压迫感。
需要注意的是,尉缭说这些话时,正得秦王嬴政的宠信。史记中有提到,嬴政对他非常尊重,甚至在宴席上与尉缭同饮,展现了高度的礼遇。然而,尉缭对嬴政的外貌和个性有着不太乐观的评价,他认为嬴政虽然现阶段容忍他人,但一旦得志,随时可能会把人吞噬,甚至直言嬴政有着“虎狼之性”,让人感到有些害怕。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还是换个老板,做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然而,嬴政显然不愿放弃尉缭,他得知尉缭的想法后,立即通过承诺给他更高的职位——“秦国尉”来挽留他。最终,尉缭决定留在秦国,虽然他心中早已盘算过撤退,但也不得不安定下来,立下了一些功绩。不过,他并不是这段故事的主角,所以我们不必过多展开。
很快,嬴政一统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子”。随着他权力的巩固和天下的统一,嬴政也不再满足于现状,他开始为自己谋划更加雄伟的名号。过去的王称已经无法体现他的非凡成就,他心想着,既然各国都称王,那“王”这个名号实在太普通了。听说过“王不如帝,帝不如皇”,他决定追求一个更加响亮、独特的名号。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嬴政最终决定将这一问题交给群臣商议。几天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纷纷给他献策,称他统一天下、功勋卓著,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帝王,甚至认为三皇五帝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经过讨论,王绾等人提议他可以自称为“泰皇”,意指比三皇更尊贵,但嬴政对这个名字并不满意,因为“泰皇”已经被历史上使用过,不能突出他独一无二的地位。
最终,嬴政从群臣的建议中获得灵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号——“皇帝”。这个名字巧妙地结合了“皇”与“帝”,不仅体现了他与三皇、五帝的超凡地位,还具有了“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深远含义。于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便应运而生,嬴政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古第一人”。
接着,嬴政又开始思考谥法的问题。作为天子,他不希望死后受到任何评价和争议。因此,他决定废除传统的谥法,认为“子可以议父,臣可以议君”,这样的制度实在是大逆不道,不能再继续下去。嬴政于是下令废除谥法,宣称自己是“始皇帝”,并规定自己的后代要一直继承这个称号,传承万世。
不过,嬴政的这一做法显然有些过于理想化,毕竟他没料到二世的秦朝会在短短几年内崩溃。即便如此,嬴政依然坚信自己会开创一个长久的帝国。
当帝号和谥法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嬴政也开始考虑施恩于百姓。然而,他的“施恩”可谓别具一格,远非普通意义上的仁爱。他没有减免税赋,没有取消徭役,也没有赦免罪犯,更没有大规模的救济贫困。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让百姓聚集在一起举行“宴饮”,他称之为“大酺”。虽然这似乎是在施恩,可事实上,秦国的法律严禁三人以上聚会,因此百姓连简单的聚餐都会遭到制约。所以,当嬴政宣布“大酺”,许多人反而感到这是对他们自由的极大放松。
但与此同时,嬴政也开始担忧,随着国家的扩展,会不会有人反叛?他迅速下令收缴民间兵器,摧毁所有险要的城池,并让有地位的人迁居咸阳,以便更好地监控。许多富家子弟因此被迫迁徙,损失巨大。
有趣的是,在一次审阅奏章时,嬴政看到了一份关于“巨人”的报告,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于是他命人铸造了12个巨型铜人,重达24万斤,每个铜人高达11.25米,名字叫“金狄”,并安置在宫门前,作为象征。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将其中10个融化铸币,剩下的2个在晋朝时期被摧毁。
嬴政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展示了他的聪慧与决策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帝王的独特个性——既有雄心壮志,也有时显得有些超现实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