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晋升为汉中王时,一百二十位官员联名向汉天子刘协上表,推荐刘备的封号。此次上表的首席发起人为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其余签名者依次为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等一众重要人物。
而在刘备向帝位进军时,最先上表请求其称帝的,则是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人,紧随其后的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有史料认为黄柱就是黄权)、少府王谋等。此时的表决,形式上看似众多,但当两份上表名单对比时,一些异常情况逐渐浮现。
细看这两份表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疑惑的地方:在请求刘协加封刘备为汉中王的表单中,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这些赫赫有名的四方将军赫然在列,但在刘备向帝位进发的“劝进表”中,却缺少了这些武将的名字,更有意思的是,连赵云这个翊军将军也未曾上表。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难道五虎将都不支持刘备称帝吗?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劝进表”这一形式。
“劝进表”可以看作是枭雄与其心腹之间的“策划书”:某个有称帝之心的诸侯,借助一批深谙权术、善于揣测帝意的臣子,通过表格形式请求上位。一般来说,这种劝进往往采取一种“上表三辞”的方式,给“新皇帝”制造一种“顺应天意”的氛围,最终上位者也就顺理成章地登基了。这种“劝进表”上署名的决定性意义极为明显,若举得恰当,会被视为支持新君的“从龙之功”,如果选择不慎,则可能陷入“附逆”的险境。因此,许多人在是否签字时都需要谨慎考量,生怕因时机不当被当作“逆臣”来加以处置。
从蜀汉的情况来看,所谓的“五虎大将”问题其实并不关键。《三国志·卷三十六》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几位将领合编为一传,而他们的地位也一度位居诸葛亮之后,庞统和法正之前。按照历史描述,称之为“五虎大将”也不为过。至于刘备称帝后,缺少关羽和黄忠的名字,也能理解——因为他们两人早已在刘备称帝之前,先后离世。
关羽在刘备称帝之前,已经死于吕蒙袭荆州之战;而黄忠的死则较为鲜为人知,很多人或许仅仅知道他死于《三国演义》中伐吴时受伤后的不治之症。事实上,黄忠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的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因病去世,并且没有子嗣继承其爵位。史料中提到:“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恐必不悦。’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这段记载揭示了黄忠的短暂生命,也证实了他并没有机会亲眼见证刘备的称帝之举。
然而,张飞和马超,尽管他们的确在刘备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仍未出现在“劝进表”中。事实上,张飞和马超在刘备称帝后,仍是相对高层的军事领导者,张飞被封为右将军、新亭侯,马超则被任命为平西将军。更有意思的是,马超领衔上表给刘协的表格,也显示了他在当时的权力地位。然而,当刘备决意称帝时,张飞和马超似乎并未积极支持,甚至有些犹豫。赵云的“不出现”更是引人深思。尽管赵云的职务在刘备的政权中举足轻重,但为何在“劝进表”中,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上表支持刘备的帝位?这其中,或许有更多的复杂因素。
张飞和马超的不积极显然与他们各自的背景和个性有关。张飞或许因关羽之死,尚未从丧失亲兄弟的痛苦中走出,因而对“劝进”的欢庆氛围持抵触态度。而马超,作为曾经的西凉之主,历经动荡,他心中的自尊与野心恐怕使他不愿过早表态,避免被视为“趋炎附势”。而赵云,这位忠诚的将军,虽然与刘备关系极为亲密,但他在此时的沉默,或许是出于对权力斗争的深思熟虑,亦可能出于某种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谨慎。
至于关羽和黄忠,早逝之事让他们无法参与对刘备称帝的态度表态。那么,如果关羽还活着,是否会支持刘备称帝呢?我们只能猜测,但或许他对刘备称帝的态度,会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