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圆明园,那得从康熙大帝说起。爱新觉罗·玄烨,这位康熙帝,于1654年呱呱坠地,8岁便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14岁开始亲理朝政,在位长达61年之久,将清朝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康乾盛世。他堪称一位勤勉有加的帝王,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功绩赫赫,数不胜数。
1707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在西郊的玉泉山精心为四儿子胤禛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在此兴建了一座园林,并亲自挥毫泼墨,写下了“圆明园”三个大字。史料记载,“圆明”二字寓意深远,“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这既是对胤禛的殷切期望,也为这座园林奠定了独特的基调。
康熙帝之所以看中这块土地,是因为此处风水绝佳。玉泉山的水清澈见底,连绵起伏的丘陵在夏日里带来丝丝凉意,实乃避暑的绝佳之地。
圆明园初建之时,规模并不宏大,主要以湖泊、岛屿和随风摇曳的柳树为主,布局简约质朴。康熙帝常常居住在畅春园,而圆明园就在其附近,成了他晚年颇为钟爱的一处所在。
1722年,康熙帝驾鹤西去,胤禛顺利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雍正帝出生于1678年,他性格严谨,治国有方,行事雷厉风行。他对圆明园极为上心,1723年一登基,便下令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扩建。他派遣内务府的官员前往东北围场,砍伐上等的木材,还从江南地区调集了技艺精湛的顶尖匠人。
雍正七年,正大光明殿拔地而起,圆明园初具规模,宫殿巍峨、湖泊波光粼粼、曲桥蜿蜒曲折、亭台错落有致。雍正帝常常在此处理政务,接见大臣,批阅奏折,圆明园不再仅仅是一座休闲的园林,更成为了政治的核心枢纽。《清史稿》中记载,雍正帝对工程进度极为关注,多次催促加快施工。
1735年,雍正帝溘然长逝,乾隆帝弘历登上了历史舞台。乾隆帝出生于1711年,他痴迷于诗词歌赋,对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尤其对江南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他一接手圆明园,便开始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1736年,他命人仿照苏州狮子林、杭州西湖的景致,在园内精心打造了四十处景观,每一处景观的名字都充满了文雅之气,如“曲院风荷”“蓬岛瑶台”等。
1744年,圆明园的主体工程宣告完工,占地面积达350公顷,几乎相当于半个紫禁城的大小。然而,乾隆帝并不满足于此,又在圆明园的东边兴建了长春园,东南方向建造了绮春园(后来更名为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合称为“圆明三园”。
在长春园里,乾隆帝打造了一座西洋楼,海晏堂的喷泉中安装了十二生肖铜像,水花飞溅,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充满了异域风情。园内收藏了数不胜数的珍宝,玉器温润、字画精美、瓷器典雅,堆积如山。
圆明园的辉煌,是三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康熙帝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雍正帝确定了其宏大的格局,乾隆帝则为其增添了华丽的点缀。清廷为此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仅长春园喷泉管道的一次维修就花费了十万两白银。
这座园林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既有汉式宫殿的庄重典雅,又有江南水乡的婉约秀丽,还有西洋喷泉的奇幻瑰丽,应有尽有。外国使节前来朝拜,看到圆明园时,无不惊叹不已,将其誉为“万园之园”。它不仅是皇家奢华的后花园,更是清朝国力的象征。
然而,1860年,圆明园的辉煌戛然而止。这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长驱直入,打到了北京。10月6日,他们如狼似虎地冲进了圆明园,开始了疯狂的抢掠。英军一马当先,肆意砸毁玉器、撕毁字画、抢夺佛像;法军紧随其后,将瓷器装上马车,运往天津。
据史料统计,园内上百万件文物被洗劫一空,仅西洋楼一处就装了几十箱金银器。英军头目额尔金,出生于1811年,出身贵族,1860年担任远征军司令。他下令焚烧圆明园,10月18日,士兵们点燃了熊熊大火,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宫殿纷纷倒塌,琉璃瓦在烈火中炸裂,柳树被烧成了灰烬,湖水也被熏得漆黑一片。
额尔金在日记中写道,焚烧圆明园是为了“震慑清廷”,言语之间没有丝毫的悔意。
就在抢掠发生之前,一位英国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出生于1830年,用相机记录下了圆明园最后的模样。他是一位战地摄影师,跟随英军来到北京。10月5日,他架起相机,对准西洋楼,拍摄了12张照片。
照片中,海晏堂的喷泉水柱冲天而起,十二生肖铜像栩栩如生,远瀛观的石柱雕花精美绝伦,松柏郁郁葱葱,湖面平静如镜,宫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比托将这些照片带回了英国,卖给了收藏家,此后照片辗转流传,被珍藏了一百多年。
时光飞逝,到了2020年10月15日,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了一场文物拍卖会。一位英国收藏家拿出了这12张老照片,标价20万英镑。
照片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华裔买家的目光。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仿佛在刻意隐藏着什么,但专家们一眼便根据石柱和喷泉的布局,认出了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
拍卖师敲响木槌,价格一路飙升,最终被一位匿名买家拍下,成交价远超预期。消息传出后,全球为之轰动。
《纽约时报》报道称“失落仙境重现人间”,国内网友在微博上纷纷刷屏,感叹“圆明园太美,心都碎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表示,这组照片印证了清宫档案的记载,展现了圆明园最为辉煌的西洋楼区域。
圆明园被焚毁之后,清廷也曾试图对其进行修复。1865年,同治帝出生于1871年,当时年仅10岁,他下旨修复圆明园。内务府召集了工匠,清理废墟,绘制复建图纸。
然而,当时的清朝国库空虚,外有列强的步步紧逼,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动荡不安,修复工程进行了几个月后,便因资金短缺而被迫停止。1873年,同治帝又拨出了一些款项,但依旧未能完成修复。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圆明园仅存的石料也被抢走,村民们还拆走了砖瓦用于建造房屋,圆明园彻底沦为了一片荒地。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的保护工作被提上了日程。195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组织专家查阅清宫档案,试图复原其布局。
但遗憾的是,档案缺失严重,《圆明园内工图档》仅有零星的记录,难以拼凑出完整的面貌。1980年,圆明园遗址被开辟为公园,湖泊进行了清淤,西洋楼的断柱和石雕成为了主要的景点。
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看到湖边的柳树和残破的石柱,但昔日的宫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流失的文物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圆明园学会的刘阳统计,园内大约有100万件文物被抢走,散落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其中不乏东晋《女史箴图》、乾隆玉玺、《四十景图》等珍贵文物,许多都收藏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中。
2020年照片公开后,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了一场特展,展示了照片的数字版。展览数据显示,2020年10月18日免票日当天,游客数量爆满,创下了历史纪录。
展厅里还播放了纪录片,讲述了圆明园的历史,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2021年,一尊兽首通过外交渠道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但这只是众多流失文物中的冰山一角。法国枫丹白露宫还存放着红珊瑚狮子,巴黎东方博物院收藏着圆明园玉印,文物的回归之路依旧漫长而艰辛。
2025年,圆明园遗址保护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公园增加了历史解说牌,游客只需扫码,就能看到照片和背后的故事。学术界也在不懈努力,圆明园学会整理了更多的档案,试图复原部分景观的3D模型。
网上有人提议重建圆明园,但专家们认为,重建成本高昂,且意义不大,保护遗址和追回文物才是当务之急。圆明园的旧影虽然重现,但历史的伤痛却永远无法抹去。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守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