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古老的成语,总是伴随着朝代更替,成为皇权交替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谈到这一策略最为极致的运用者,朱元璋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尽管他以狠辣著称,亲手铲除了许多功臣,但在这段血腥的历史中,唯一能够安享晚年的却是徐达。朱元璋和徐达深厚的情谊,让徐达成为了明朝初期的第一功臣,并且不似其他功臣那样悲剧收场,最终安稳度过晚年。今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朱元璋与徐达的相识可追溯到两人年少时光。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与徐达的关系却非常深厚,他们一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彼此信任,携手前行。小时候,二人甚至一同放过牛,可以说朱元璋的崛起与徐达始终息息相关。后来,朱元璋决定走上自己的路,当他回到家乡招兵买马时,徐达毫不犹豫地跟随了他。可以说,这一跟便是终生,两人从此成为了生死与共的战友。
最初,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麾下效力,但郭子兴的领导能力和视野都有限,朱元璋很快意识到,如果继续跟随他,将很难有大的前景。于是,朱元璋果断地与郭子兴分道扬镳,开始了自己的征程。离开郭子兴后的朱元璋,得到了徐达的全力支持,两人南征北战,迅速在整个国家打响了朱元璋的名号。无论是在攻占和州,还是之后的太平城,徐达都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步得到晋升,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左右手。
到了1356年,朱元璋已经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应天。与此同时,徐达接到了朱元璋的命令,负责攻打镇江,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徐达毫不费力地攻占了镇江。接下来,徐达参与了与陈友谅的激烈对抗。当时的陈友谅已经称帝,并且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胁。陈友谅联合张士诚,意图一举打垮朱元璋,但却中了朱元璋的计策,最终狼狈逃走。随着陈友谅的失败,朱元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与张士诚的战争中,而徐达则奉命出征,迅速取得淮东地区的胜利。徐达的出色表现让朱元璋的王朝稳步扩展,可以说,很多地区的控制权都是徐达的功劳。
1356年,朱元璋的政权逐渐稳定,并迅速扩展。随着平江的破敌,朱元璋的登基之日也越来越近。徐达被封为信国公,这也是朱元璋迈向帝位的重要一步。随着大明的逐步建立,朱元璋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元朝的残余势力,而徐达则继续领兵北上,顺利收复了不少小城。此时,元朝已经步履维艰,但为了彻底打垮这个敌人,徐达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二年后,朱元璋终于在应天正式称帝,立刻开始了对朝廷的嘉奖。徐达作为第一功臣,自然是最早被表彰的。朱元璋设立了左右丞相的职位,李善长和徐达分别担任此职,而徐达还被任命为太子少傅,成为了大明政权中最为显赫的臣子之一。虽然已经是太子少傅,徐达依旧没有停止征战的脚步。北伐的战斗仍在继续,徐达的军队一路推进,收复了山东、河南等地,逐步削弱了元朝的残余势力。经过多年的战争,元朝的统治逐渐走向了终结。
在攻占大都后,朱元璋欣喜若狂,立即大赞徐达。但此时,徐达依然奋战在前线,清除元朝余孽。尽管元朝的衰败已经不容置疑,但仍然有一些敌人存在,徐达的军事才能和坚定决心,保证了大明政权的稳定。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徐达一直驻守大都,直至元朝完全消失。他的存在,使得大明的北方始终保持着安定,可以说,没有徐达的守护,大明的统一也未必能够如此迅速。
尽管徐达在大明建立后,地位显赫,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他从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分,这也使得他在朱元璋的怀疑心中显得更加稳固。正是这种“守初心”的性格,帮助徐达顺利度过了朱元璋的种种猜忌。与其他功臣不同,徐达的谨慎使得他没有像蓝玉等人那样走向悲剧的结局。朱元璋曾多次召他进宫叙旧,称他为“兄弟”,但如果徐达真以“兄弟”相称,恐怕结局会像蓝玉一样惨痛。
身为魏国公的徐达,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深得百姓与士兵的爱戴。徐达正直、忠诚、务实的性格,使得他在朱元璋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即便身居高位,他也从未忘记自己从征战中来,始终保持着与士兵们一样的简朴和忠诚。在当时,他的形象和为人,是朱元璋和其他臣子所难以企及的。
朱元璋作为一位帝王,他的内心无疑充满了猜疑和多疑。作为“孤家寡人”,他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也因此十分忌惮任何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人。在这种环境下,那些未能识得皇帝心思的大臣最终往往都难逃厄运。蓝玉案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蓝玉曾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未能识时务,最终也走向了毁灭的结局。很多在朝中权势滔天的功臣,最终都因不懂适时退隐,而成为了朱元璋猜疑的对象。
纵观历史,很多功臣都死于帝王的猜忌和不信任。而朱元璋的这种性格,正源于他贫寒出身时的经历和对权力的深刻理解。那些不懂得如何与皇帝保持距离、适时退隐的人,往往都难逃悲剧的命运。对于徐达来说,他深知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明白如何在复杂的宫廷政治中保持安全。因此,他能够安稳度过晚年,成就了大明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