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良弼
良弼,字赉臣,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出生于清朝宗室家庭,乃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幼弟巴雅喇贝勒的八世孙。作为满洲贵胄之一,良弼可谓得天独厚,家境显赫,家族背景深厚,是典型的“官N代”。这个家庭,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有着与生俱来的尊贵身份。然而,身处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满洲贵族早已失去了先祖的勇武,大多沦为在京城北京的富贵闲人,生活上依赖父辈的荣耀和遗产。良弼虽出身名门,但他并没有因此安于享乐。尽管可以凭借家族的光环过上优渥的生活,良弼却深知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
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国在东亚的地位急剧下降,内外形势愈加严峻。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日本热”,清廷为加强国力,着手大规模选拔军事人才,特别是派遣精英赴日本留学。为了培养能够支撑清朝未来的军队领导者,清廷也开始从满洲亲贵中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良弼,22岁时,便被选中派往日本留学,接受军事教育。在日本,他先后就读于成城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与实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顺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带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回到了祖国。此时的良弼,已经不再是那个沉浸于家族荣耀的贵公子,而是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青年才俊。
归国后,良弼被派入大清的军事改革核心——练兵处,参与新军的训练与编制。练兵处当时由庆王奕劻主掌,良弼因其过硬的军事能力,受到奕劻的器重,并迅速被提拔为军学司监督,负责监督军事教学和训练。良弼的军事才能在练兵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协助推动了清朝军制改革,还在训练新军方面采取了许多前卫的措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良弼被任命为禁卫军第一协统领,随即又升任禁卫军训练大臣,负责管理大清帝国的中央军队禁卫军,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仿照日本参谋本部,设立了军谘府,统筹全国的陆海军事事务。军谘府的首任大臣为载涛,但由于载涛对军事一知半解,实质上,由良弼主导了军谘府的工作。历史记载:“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在良弼的主导下,军谘府不仅加强了对新军的建设,也着力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等人均在良弼的提携下,成为清朝晚期的军事干将。
随着良弼的努力,禁卫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大清帝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良弼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有效地制衡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在良弼掌权期间,袁世凯始终未能完全控制北洋。可是,时局变迁,光绪帝死后,清朝的命运发生了急剧变化。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廷为应对南方的革命势力,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赋予其全权指挥南方的军事行动。1912年初,袁世凯与革命党达成协议,促成南北议和。良弼得知此消息后,心生不安,遂与溥伟、铁良等人联合组织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即“宗社党”),以保卫满清最后的政治权力。此举一度为清廷注入了新的希望,激起了广泛的支持。
然而,革命党深知,只要良弼依旧存在,南北议和的进程便无法顺利进行,清廷的退位也将遥不可及。因此,革命党决定铲除良弼,切断清廷最后的抵抗力量。1912年1月26日,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成员彭家珍,在光明殿胡同门前,向良弼投掷了一颗炸弹。良弼当场被炸成重伤,经过两天的治疗无效,最终死于伤重。良弼的死,不仅是满清王朝的一大损失,更是清廷最后抵抗意志的崩溃。就在他去世后不到半个月,1912年2月12日,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在清廷的压力下宣布退位,标志着大清帝国的灭亡。清朝,作为一个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帝国,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中华历史正式进入民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