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许多人物名字都是由单字和双字构成,比如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刘备字玄德。虽然有一些特殊例外,如太史慈和毌丘俭,很多人可能忘记了太史慈的姓氏是“太史”,毌丘的姓氏是“毌丘”。至于傅士仁,我们可以从《三国志》和相关史料中得出答案:史书中有时会简称人物的名字,比如称刘备为“备”,孙权为“权”,而傅士仁则被简称为“仁”而非“士仁”。“士仁”是全名,所以“士仁”这两个字的姓氏应为“士”,名字是“仁”。至于为什么“士仁”前面会加上“傅”字,这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普及,才使得“傅士仁”这个名字流传下来。
东汉时期,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常常采用单字双字的名字,这个传统据说起源于王莽新朝,设立了一些规范,规定名和字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有些字和名是近义词,比如马超字孟起,张辽字文远,吕蒙字子明,乐进字文谦;而有些则是反义词,名字和字形成一种对比。年少时有名,长大后又有字,有些字是父母或师长赐予的,而有些字则可能是自己取的。例如,刘备的字“玄德”,显然不太可能是由父母所取,很可能是由老师卢植所起,或者刘备自己从典籍中选择的。
刘备自小便心怀远志,这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这段描述表明,刘备小时候就已立下了宏大的志向,虽然他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个孤儿,生活艰辛,但他却已经敢于梦想天子之位。这里所说的“羽葆盖车”,就是天子所乘的銮舆,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只能使用“青罗伞盖”,这已显得有些僭越,而刘备却在幼时就梦想能够乘坐羽葆盖车,这让他的叔叔刘子敬大为震惊,甚至认为这种话语可能会让全家灭门。
刘备虽然年幼时的话语难以成为定论,但他字“玄德”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个名字出自《道德经·第十章》:“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段话的意思是,领导者要爱民如子,治理国家时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让万物生长而不占有,领导万物却不强行主宰,这就是“玄德”的真正内涵。若字“玄德”是由卢植所起,那也十分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如果是刘备自己选择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志向非凡,早已具备英雄之气。
刘备虽然生在涿郡,是汉室宗亲,但他当时的家境并不显赫。随着汉朝王族越来越庞大,宗亲的地位逐渐下降,只有刘备通过“推恩令”成为了普通百姓,只能靠贩卖草席和鞋履为生。然而,尽管如此,关羽和张飞依然对刘备忠诚不渝,这在当时显得尤为奇特。关羽和张飞都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猛将,为什么会对一个穷困的刘备如此忠诚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并未详细描述刘备的英明和魅力,但根据后人推测,刘备除了拥有一定的军事才干外,更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他不单单依靠暴力去征服人心,还拥有宽广的胸怀和仁德之气。
史书上并未详细记载关羽和张飞的身高,尽管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九尺高,张飞为八尺高,但这些都只是后人根据文学作品加上的夸张描写。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在当时也算是高个子,而关羽和张飞的身高并没有确凿证据,更多的是后人对其英雄形象的加工和美化。
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的创业过程更加艰辛,这也使得他比其他两位更具实际能力。他的名字和字,“玄德”看似简单,却充满了哲理,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至于关羽字“云长”和张飞字“益德”,这些字眼同样富有深意,正如刘备的“玄德”一样。关羽的字“云长”也源自深厚的文化背景,名字中的“云”字似乎是象征着他日后如云般飞扬的英雄气概。
在《周易》中的记载里,“云”常常与“天”相关,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而“云长”也可能是在关羽踏入涿郡后,象征着他脱离凡尘,宛如升天的英雄形象。刘备有张益德、关云长的辅佐,确实如虎添翼。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依赖,也展现了他不惜一切去拉拢有能力的将领。而若将诸葛亮比作“如鱼得水”,那么关羽和张飞则是刘备生命中的“如鹰展翅”。
除了刘备、关羽、张飞,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三国人物的名字和字中寻找深意。曹操字孟德、马超字孟起等名字,是否暗示了他们的家族背景,特别是是否表明他们并非嫡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选择,也为我们理解三国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行为提供了另一层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