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历来被视为清代“疆臣之首”,其地位远高于其他总督。那么,直隶总督为何能够居于八大总督之首呢?恐怕许多人对此并不十分了解。
总体而言,直隶总督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地理优势。清代京师的管理机构是顺天府,而顺天府就位于直隶境内。为了突显京城的特殊地位,顺天府被设立为一个特别行政区。尽管直隶与顺天是两个独立的行政区域,但在实际管理上,两者的职能常常有交集。举个例子,顺天府下辖的二十四个州县的知州、知县一旦空缺,选拔工作通常由直隶总督负责,直到嘉庆年间,才由顺天府尹来主持。此外,顺天府境内的绿营军队,也由直隶总督节制,连河务管理也由直隶总督承担。用现代的说法,直隶总督相当于河北省的省委书记,但实际上还兼管部分北京市的事务。
除了直接管理顺天府的事务,直隶总督还拥有几个其他省份总督没有的特殊职能。首先,直隶总督肩负着拱卫京师、守护皇家陵寝的重要责任。北京及其周边的防务,由京城的八旗劲旅和巡捕营共同负责,而直隶总督则主要负责畿辅地区的防卫工作。京师的北部和东北方向是防卫的重点,直隶总督的绿营兵力大多驻扎在这些区域,甚至绿营的最高统帅——直隶提督,也常驻在长城附近的古北口。直隶境内有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座皇帝陵寝,皇帝的祖宗安息之地,保护工作极为严密。陵区内部有八旗军队守卫,陵区外的广阔地区则由马兰峪总兵和泰宁镇总兵负责。两地的兵力精锐,直接听命于直隶总督。朝廷将保护皇帝祖先陵寝的重要责任交给直隶总督,无疑提升了其政治地位。
其次,直隶总督兼管民务与旗务。在清初,王公贵族们常在直隶境内大肆圈占民田,这些土地后变成了王公的庄园,大量庄丁被派往这些庄园负责耕作与管理。此外,直隶还是太监的故乡,宫中太监的势力自然对直隶的管理产生了影响。这些太监家族及其势力,常常有欺压百姓、蔑视官府的行为。因此,朝廷赋予直隶总督特别的权力,要求其严查这些问题,尤其是太监家族与庄园中的不法行为。直隶总督因此有了其他总督所不具备的权力,可以处理与太监及外戚相关的事务。
再者,直隶总督还可参与少数民族事务。直隶位于东北和漠南蒙古的交界处,按照清朝制度,少数民族事务由理藩院统管。随着清中期民众的迁移,直隶北部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交界,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逐渐增多。为了加强这些地区的管理,清廷设立了吉林捕盗五营和奉天捕盗二十五营,这些营地的刑事案件由直隶总督处理。因此,直隶总督的管理职权不仅限于直隶,而是延伸到了东北及蒙古地区。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职能是,直隶总督在皇帝出巡时常常扮演重要角色。每当皇帝祭祖、去热河行宫,或是进行南巡,直隶几乎都是第一站。皇帝的出巡,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大事,事前的道路修缮、桥梁检查、物资准备、接驾官员安排等,所有的准备工作都需要直隶总督提前通知并协调。尤其是每年皇帝祭祖、巡游热河等重大活动,直隶总督无疑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再者,直隶总督还能直接参与中央行政。由于直隶地处京师,京城的许多衙门和机构的开支都由直隶的官地和旗地租银提供。例如,銮仪卫、兵部马馆的费用、以及八旗兵丁的赏赐等,都由直隶总督督促地方州县筹集。此外,直隶总督还需协理京师八旗的部分事务,甚至连最富裕的榷关(如山海关、张家口的关税)也由直隶总督兼管。相比之下,其他各省的榷关则通常由户部、工部或内务府负责,地方总督几乎没有干涉权。
以上几项职能,使得直隶总督在其他省总督之上,拥有了明显的优势。到了咸同时期,直隶总督的地位更为显赫,成为“疆臣之首”。特别是在同治九年,直隶总督兼任了北洋大臣,职权也从直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区域,包括东北和山东。李鸿章成为第一个兼任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朝廷赋予他钦差大臣的印信,并在天津设立了办事处,处理中外交涉和新钞两关的税务问题。李鸿章随后还在辽宁的旅顺和山东的威海卫建造了军港,为清朝在北方的军力提供了支持。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后,更是大力改革,成立了北洋六镇新军,成为清末最为强大的军队。直隶总督因其兼任北洋大臣,参与外交事务,成为清朝对外谈判的重要角色。
尽管两江总督也兼任南洋大臣,但南洋大臣在清廷中的实际权力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什么实权。相比之下,北洋大臣无疑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重要的职权。可以说,北洋大臣相当于清朝的外交部长,而南洋大臣的角色则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司局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