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到现在都还不清楚,当初是哪位专家出了“看起来很美”的“夏时制”(又称夏令时)这个馊主意。
屈指数来,从 1986 年 5 月 4 日第一次开始实行夏时制,距今已近 40 年了。现在 40 岁以下的人,都没有经历过共和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夏时制”。
所谓的夏时制,据说也是舶来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的结果。具体怎么操作的呢,看起来倒也挺简单的,那就是全国统一在由国务院规定的某一天,通常每年 4 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 2 时将时钟拨快 1 小时(即将 2 时改为 3 时),夏令时开始;到 9 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 2 时,再将时钟拨回 1 小时,夏令时结束将时钟拨快 1 小时,但地理上的实际时间(如日出日落)并未改变。
据推荐搞夏时制的专家们乐观的估计,推行夏时制之后,可以减少夜间照明用电,大概每年可节约电耗约 3 亿千瓦时。
毕竟在上世纪 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供应紧张,电力需求尤其突出,此举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
孰料,夏时制实行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似乎并没有达到专家们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实行 6 年后,国务院于 1992 年发布通知暂停夏时制。
现在看来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是实打实的一个馊主意。
关于我国为什么停止实行“看起来很美”的夏时制,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地理与时区矛盾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距离上千公里,东西横跨五个时区,即从东五区至东九区。但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东八区)。实行夏时制后,西部地区实际执行东九区时间,结果导致新疆、西藏等地夏季日出更晚(如北京 6 点天亮时,新疆、西藏等地仍处黑夜),需开灯工作,无法达到节电效果。
而低纬度地区(如广东、海南等地)昼夜长短变化小,夏时制效果并不明显。
2.管理成本高昂
交通与调度混乱:铁路、航空时刻表需每年均需两次大规模调整。例如,1986 年首次实行夏时制时,涉及全国数万次列车时刻的修订,在没有电脑、AI 技术的时代,人力物力的消耗非常巨大。
社会协调困难:广播、电力、通信等部门需同步调整,而广大的农村地区依赖自然光照,时间调整意义有限。
3.健康与生活影响
生物钟容易发生紊乱:实行夏时制,居民正常的作息被人为打乱,尤其是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时间突变更易引发短期健康问题。数据显示,夏时制开始后几天内,心脏病发病率和交通事故率显著上升。
民众抵触:南方夏季炎热,清晨为最佳睡眠时段,实行夏时制后被迫强行提前起床,降低了休息质量。试行期间,媒体和民众对夏令时的质疑声逐渐增多,认为其带来的不便超过了节能收益。
4.节能效果不达预期
照明用电占比下降:随着经济发展,空调、工业设备用电成为主体,照明用电占比缩小(从 80 年代的 20%降至 90 年代的 10%以下),夏时制节电意义减弱。
能源供应改善:1990 年代,秦山核电站等能源项目建成投产,电力紧张情况有所缓解,实行夏时制的必要性没有那么迫切。
综上所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夏时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策选择,虽因节能初衷而推行,但受限于地域差异和社会成本,最终在试行六年后戛然而止。
这一事件也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管理史上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实验,为后续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关于 “效益评估” 和 “地域适应性” 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