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没问题!我会保持原文意思不变,增加一些细节,同时不让字数差异太大。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
---
如果朱标没有早早去世,朱棣还会起兵造反,登上皇位吗?
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多数人的结论基本一致:不会。
因为如果朱标活着,朱棣恐怕连动摇的胆量都没有;就算他心志坚定想造反,最终也难以获胜。
其实,关键不仅仅是朱标。
在历史上,如果有另一个人没有在幼年夭折,那么朱棣也几乎无从下手。
那个人,就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孙——朱雄英。
朱雄英对于朱元璋来说,远不是普通的孙子。
我们可以注意到,朱元璋为后代设定了严格的字辈制度。朱标的儿子们都采用“允”字辈,比如朱标的次子名为朱允炆,朱雄英的同母弟弟名为朱允熥。
然而,朱雄英却例外,没有用“允”字辈起名。
这是因为朱元璋在洪武九年才确立了字辈序列,而朱雄英则诞生于洪武七年,比字辈规定早了两年。
因此,他成为朱元璋唯一一个名字不符字辈规范的嫡孙。
他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与太子妃常氏的长子,是朱元璋嫡长子的嫡长子,明实录中称他为“皇嫡长孙”。
他的母亲常氏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同时又是名将蓝玉的外甥女。
换句话说,朱雄英背后不仅有皇族的光环,还有淮西显赫勋贵的强大支持。
如此尊贵的血统与母家的助力,使他成为朱标唯一无可争议的继承人。
如果朱标能顺利继位,朱雄英必然是继承人;如果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朱雄英也毫无疑问是皇太孙的最佳人选。
可惜,命运弄人,这位明朝皇嫡长孙却在洪武十五年五月夭折,年仅八岁。
关于他的去世,明实录的记载相当简短:“己酉朔,皇嫡长孙雄英薨,上感悼辍朝。葬钟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谥曰怀。”
意思是,朱雄英在己酉朔那天去世,朱元璋悲痛之下停止朝政,亲自下令以素服徒步送葬,将他安葬在钟山,并追封为虞王。
在明朝,虞王是亲王的封号。根据朱元璋亲自制定的皇明祖训,皇太子的嫡长子应立为皇太孙,其他子嗣则封郡王。
朱雄英被追封为亲王,显然超出了太子子嗣的规格,足见他身份的特殊。
理论上,他完全有资格被封为皇太孙,但朱元璋却未如此安排,这或许是出于储位上的考量。
若正式册封朱雄英为皇太孙,他的同母弟朱允熥作为储君的弟弟,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朱雄英未被明确立为继承人,反倒是朱标次子朱允炆年长且其生母已被扶正。
在继承权问题上,年纪较大的继室之子与年纪较小的原配嫡子相比,存在较大操作空间。
因为史料有限,我们无从知晓朱雄英去世时,朱元璋是否已开始思考第三代的继承方案。
不过,随着朱允炆和朱允熥长大,朱元璋的心逐渐偏向了朱允炆这边。
许多人误以为朱元璋是在朱标死后才确定朱允炆为继承人,实际上细读史料便可发现,早在朱标还健在时,朱允炆已被定为第三代继承人,尽管没有正式立为皇太孙。
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姜氏秘史》中引用了朱元璋的诏书:
“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早朝后午时分,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许观、编修吴信三员,执笔听命,朕口占以成,以示后人,以辨真伪,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
此时朱标尚在人世,但诏书须朱允炆亲自过目后方可发布。
这表明朱允炆已超过朱标的嫡子朱允熥,成为内定继承人。
如果朱雄英还活着,身为嫡长子且年长于朱允炆,除非犯下不可饶恕的大罪,否则朱允炆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朱雄英如果不死,除非他自己起了叛心,否则作为朱元璋最明确的嫡长孙,继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接下来,就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假如朱雄英继位,朱棣还有可能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吗?
我的看法是:几乎不可能。
历史上,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经过三个月深思熟虑,才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子。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出身寒微,是个小文官的女儿,且没有兄弟支持,几乎没有强大的母家势力。
朱允炆本人性格文弱,偏重文治轻武功,似乎不具备掌控像蓝玉那样凶猛将领的能力。
反观他的异母弟朱允熥,是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外孙、蓝玉的外甥孙,背后有淮西勋贵的强大支撑。
若淮西勋贵站到朱允炆对立面,力挺朱允熥,朱允炆将陷入极大困境。
多方权衡之下,朱元璋以蓝玉谋反为由展开大清洗,屠杀蓝玉满门,连带淮西勋贵多被剿灭。
蓝玉案过后,朝廷再无足够战将,致使朱棣起兵时,朱允炆几乎无人可用,难以抵挡。
但假如朱雄英当上皇太孙,他本人即常遇春外孙、蓝玉外甥,与淮西勋贵利益紧密相连。
且朱标去世时,朱雄英已19岁,远比当时年仅16岁的朱允炆成熟稳重。
朱元璋也不必担忧他驾驭不了淮西大将,也不会担心他会与勋贵势力发生激烈冲突。
即便朱元璋想除去部分不稳妥的勋贵,手段也不会像历史中那般残酷。
毕竟,刚册封的皇太孙若大肆杀害母家及其势力,只会动摇根基,削弱权威。
朱元璋至少不会动朱雄英舅公蓝玉的性命,会保留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让他不用全靠李景隆。
朱棣能成功造反,背后有诸多偶然因素,李景隆功不可没。
若蓝玉尚在人世或有其他强将辅佐,朱棣根本不可能成功。
虽然朱元璋借蓝玉案肃清大量勋贵,但不可能将其杀戮殆尽,仍有不少表面顺从的人存在。
然而这些人以及宗室藩王,最终齐齐背叛了朱允炆。
朱棣攻入南京时,是朱允炆的叔叔谷王朱橞和勋贵代表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
朱棣称帝后,宗室和勋贵们虽多有不满,顶多拒绝合作,却未有实质阻挠。
朱允炆得罪宗室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过度削藩,致使藩王人人自危,自然乐见朱棣取代他。
加之朱允炆极度文弱轻武,这从他的“建文”年号便可看出端倪。
他一登基,便重用文官,推行“定保举法”,废除了开平等处卫所,实际上削弱了勋贵势力。
淮西勋贵早因蓝玉案势力已减弱,朱允炆再压制勋贵,令他们看不到希望。
待有战功、且是徐达女婿的朱棣出现,勋贵们纷纷倒向他。
而若是朱雄英继位,正如前文所述,朱元璋不会大肆屠杀勋贵。
朱雄英与勋贵关系良好,他本人又是他们血脉相连的亲人,绝不会像朱允炆那样忽视勋贵利益。
在勋贵眼中,一边是常遇春外孙、蓝玉外甥、坐稳皇位的皇帝;另一边是无成功先例的造反藩王徐达女婿。
他们选择支持谁,不言自明。
有了勋贵的支持,朱雄英不会如朱允炆般忌惮握兵权的藩王,削藩也会更为宽松。
只要他不把藩王逼到绝路,朱棣几乎没有理由和勇气发动叛乱。
毕竟造反失败意味着灭族,绝大多数藩王宁愿安稳享福,也不愿冒险。
朱雄英在位,蓝玉等人健在,且不与宗室勋贵为敌,朱棣基本没有机会当皇帝。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朱雄英在8岁那年早逝,朱棣才得以逐步展开其野心。
朱雄英去世三个月后,他的祖母马皇后也因病离世,年仅五十。
两人去世时间相近,或许是马皇后因丧孙而情绪大受打击,导致身体迅速恶化。
朱雄英的早逝,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只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他顺利继位,是否能比朱棣做得更好。
你怎么看呢?
---
如果你想,我还能帮你调整得更口语化或者更学术化。想要吗?